????端拱中,呂佑之作為副使與呂端一起出使高麗時,“假內庫錢五十萬以辦裝”。⑤花費了500貫添置用於外交的服裝,想來應是十分豪華,而且不止一套。景祐三年,太常少卿、直昭文館扈偁上書指責道:“京師,天下之本。而士民借侈無法,室居服玩,競為華靡,珠璣金翠,照耀路衢,一襲衣其直不翅千萬,請條約之。”①一套高檔服裝價值1萬貫,定是貴族、巨商窮奢極欲的表現,超越了禮製規定,所以引起士大夫的反感。但是,這種情況是難以製止的,反而會隨著社會發展、統治集團的奢侈而加劇。建中靖國元年,陳次升也指出:“貴介之族與夫兼並之家……銷金鋪翠,旬翻月異,一領之細,至有千錢之直者。”②貴至1貫的領子,並不限於女裝。
????普通服裝
????大眾化的普通衣服,總是適應大眾的購買力,一般1件價錢數百文。宋仁宗時,丁度曾指出:“在京西,有強盜殺人,取其弊衣,直不過數百錢。”③一身破舊的衣服,價值數百文。宋徽宗朝初期,趙明誠在太學讀書,“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人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④一件普通的衣服,價格大約是500文。
????南宋初,有道人以“所衣布袍”贈人曰:“某年月日,嶽陽樓前用錢三百七十買此。”⑤這件布質道袍的價錢是370文。陸遊詩中曾說:“秋衣初縫惜不得,急典三百新青銅。”⑥他的一件秋衣,價值銅錢約300文。嘉定年間,臨安府“有士人為販夫摘破背裾”,士人要求販夫賠償他的損失,官司打到臨安府。府尹問:“背直幾錢”士人答:“元製十千”。①所謂“背裾”,大概就是衣服的後襟;所謂的10貫,大概就是衣服的價錢,而且很可能是會子。
????2。冠帽
????宋仁宗時的江休復言:“近歲都下裁翠紗帽,直一千。”②開封的一頂翠紗帽,價值1貫。前引張方子所言京師士兵所戴“一青紗帽,市估千錢”,③也是1貫。
????熙寧年間,日本僧人成尋在杭州記載:“家主張三買送予料笠,直五百五十文;賴緣供奉笠直三百文者……惟觀、心賢、善久笠直五十文錢,與之。”④杭州料笠1頂550文,有的笠直300文,也有的直50文,想來是檔次不同。乾道七年,鄱陽百姓鄭小五家染上了疫癘,家徒四壁,“但得一氈笠,倩牙儈王三鬻之,可值千錢”。⑤一頂氈笠可以賣1貫錢。
????元豐年間,在江寧府居住的王安石,把一件包頭的舊烏巾送給仆人,被舀到市上賣了300文:“賣得錢三百文”。⑥
????蘇軾記載:“齊之士子,相尚裹烏紗帽,長其頂,短其簷,直其勢,以其紗相粘,謂之虛粘奇帽。設肆相接,其一家自榜其門曰:當鋪每頂,隻賣八百文……為他人皆賣九百文,爾獨卑於價以欺吾也。”①這種“虛粘奇帽”的價格,是800文到900文。
????大約在紹興年間,有士子在臨安街市上買冠,賣冠的市民要價是1頂3貫。想買冠的士子“以《論語》次第為隱語”,和同行的另一士子商量道:“‘與《顏淵》如何’”同行的士子說:“未可,且隻《鄉黨》。”賣冠的市民聽了轉身就走,被阻攔後解釋說:“聽得所說,無緣可成。自當《衛靈公》本了。”②按《論語》的編排次第,《顏淵》為第十二篇,《鄉黨》為第十篇,《衛靈公》為第十五篇。大概是,買冠者想還價為1貫200文,同行者認為還應再還至1貫,而賣冠者所言,當是指僅成本就是1貫500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