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冠球的收購戰略中,整合始終是與收購本身比肩並重的要事。萬向力圖以人員、資本、管理和產品四個“本土化”作為整合並購公司的“溶劑”。魯冠球更願意以類似以下的描述來勾畫其“無縫整合”的樣板:美國公司584名員工,國內僅派出4人;產品按照美國三大汽車製定的Qs9000質量標準生產;公司財務、法律事務等都以當地會計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承擔,按美國標準進行管理;在資本方麵,萬向盡量獲取本地銀行的信任和支持,如今魯冠球宣稱萬向美國公司當地銀行的資金來源是母公司投入的兩倍。魯冠球更多次透露出將萬向美國在美上市的計劃,這或許將是他在資本本性驅使下所夢想的真正海外資本運作本土化。
重視人才是做大的開始
魯冠球,一個蜚聲國際的農民企業家,將昔日七個人的鐵匠鋪打造成如今擁有近萬名員工、60億資產、下轄30多家全資企業四大產業體係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讓中國的萬向節叫響了全球。在中國的改革舞台上,有些人曇花一現,有些人折戟沉沙,而魯冠球始終追逐著時代的潮流,保持著一種旺盛的改革熱情,創造著常青樹的奇跡。這種旺盛的創業精神,來源於魯冠球對自己清醒的認識和把握,來源於他孜孜不倦的學習和追求。
隻有兩年學習經曆的魯冠球,從創業之初至今,一直保持著認真學習的習慣,幾乎沒有一天不看書、不攝取新知識。他每天早晨5點鍾起床,活動半小時後便讀書,每天晚上工作再晚,也要看一個小時的書才上床休息。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使魯冠球得到了多方麵的受益。其一,拓寬知識麵。他保持著中國企業家的一項紀錄:發表上百篇學術論文,其中6篇刊登在《求是》雜誌上,8篇在全國大型學術評比中獲獎。香港理工大學於2001年底授予他名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時,對他的好學不倦精神和經營業績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在讚辭中稱:“他經營企業的心得和深入淺出的理論,亦為推動中國的企業改革和經濟發展奠下了穩固的基礎。”其二,提升了精神境界。擁有巨大資產和榮譽的魯冠球,至今依然一身土氣,沒進過舞廳,沒打過保齡球,十幾年的老屋仍不肯換新的。對事業他依然保持著當年創業的那股勁頭。每天工作都在十幾個小時以上。其三,凝聚了一批人才。如今,萬向集團已有大學畢業生800多名,工程師上百名,有專家、教授組成的顧問團,使企業成為一個集科研、生產、經營為一體的大型企業。因此,魯冠球也被人們讚譽為“智能吸收器”。魯冠球的創業經曆,再一次證明了江澤民同誌說過的一段話:一個人讀的書多了,精神境界就會隨之提高,視野就會隨之開闊,就能幹出一番新的事業來。
魯冠球為什麼那麼注重學習,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因為他懂得“關鍵是用腦子創業”。可以說,企業家在創業之初,可能憑機遇,憑膽略,憑初始條件,憑優惠政策而成功於一時。可是當企業漸成規模,家大業大,再加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之時,沒有市場經濟知識,沒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激烈的競爭中,就會出現“腦子不夠用”的問題,那時,用人不當、決策失誤、管理混亂等弊端就會顯露出來。近些年來,因為企業領導者素質差,不善經營和管理而導致企業衰敗的事例,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有一個極生動的比喻,說猴子的紅屁股,當它坐在地上的時候,這點缺憾並不外露,甚至不為人所知,而一旦它身居高高的旗杆上的時候,這缺憾就顯露無遺。平時不抓緊學習,不吸納新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影響的隻是個人的飯碗問題,但對於一個擁有眾多員工和資產的企業家來說,無疑將影響企業的命運和廣大員工的利益。
誰會想到當年十大農民企業家中這個初中便輟學在家的魯冠球會在十幾年後的今天被人稱作“農民理論家”?年近花甲的魯冠球並不否認其碰到的最大機遇就是改革開放,這樣他的理想才會一步步變成現實。勤於思考是魯冠球沒有被時代淘汰的原因,在實踐中總結理論,在理論中得到實踐,讀書成為魯冠球獲取知識的最大的來源,已經被香港理工大學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的他目前已經在國內發表六十多篇頗有影響的管理理論文章。如果說起步的萬向集團是憑借一時的頭腦聰明而發家,那麼發展中的萬向集團則是靠知識生產力而競爭於國際。
沒有學曆就隻能生產農機產品,沒有知識也就隻能停留在發展國內低層次的消費品,魯冠球深深懂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意欲改變農村貧困落後的麵貌,贏得科技的競爭才會贏得市場的競爭,而隻有贏得人才,才會在市場中橫行無忌。於是以優厚的待遇從全國各地商調的工程師和技術員走進了萬向,定向培養的大專生走進了萬向,同時,由專家、教授組成的廠外專家顧問團,也定期走進萬向做谘詢。就連魯冠球自己也走入浙江大學舉辦的現代化管理學習班,每個星期都會從蕭山趕到杭州市區的浙大參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