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電影製片人,看電影已成為邵逸夫日常生活與工作的一部分。他通常早上6時起床,吃少許早餐,做一些中國式的柔軟體操,然後更衣,讀一兩個劇本,就駕著他的兩部“勞斯萊斯”之中的一輛,直驅影城,在清水灣山道曲折迂回大概5分鍾,就可以到達片場。那時大概是早上8點鍾,巡視完各片場之後大概是9點15分,以後整個上午就用來看影片,包括昨日所拍的毛片。在70年代,他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紀錄是一天看9部片子。近年來,他仍每天看兩三部影片。對世界各地的影片以及其競爭對手的片子,他尤為注意。看完片子,如果還有時間,就讀劇本,直到中午,午餐後休息半小時左右。再回到辦公室,直到黃昏。星期日,他也要看半天電影。因此,邵逸夫被稱為“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
對拍電影,邵逸夫更如醉如癡。他說:“你拍過兩套電影,便知道全世界沒有一樣事有這麼好玩,這麼夠刺激。我愛上這種行業。電影不知給了我多大的滿足。”“我好中意電影事業。”
邵逸夫的事業,畢生離不開娛樂,雖然從60年代開始,也旁及股票、房地產,那不過是副業罷了。商場流傳邵逸夫做房地產的一段軼事。80年代初,曾有人願出40億元,再加一處同現在“邵氏”大小相同不過地點較遠的地皮,與邵氏交換他名下的資產和片廠土地。結果邵逸夫卻放棄了這樁交易。他說:“40億是筆不少的錢,放在麵前,自然動心,不過,再回頭想想,我現在的錢以後也用不完,至少下一代也用不完,40億不過是個銀行戶口裏的數字,哪裏用得到,因此我決定不找這個麻煩了。”的確,邵逸夫的精力隻用在他所鍾愛的影視事業上,影視之外的事情,他並不過多用心,自然也不計較成敗得失。
成就霸業的紮根術
1959年,邵逸夫將新加坡的業務交給了邵仁枚,來到香港開始創立他自己的電影事業,他一邊在鑽石山租借片場拍攝影片,一邊與香港政府接洽買地事宜。香港政府官員對他說,地少,供不應求,一定要買地的話,可以把清水灣賣給他,那是一座小山。邵逸夫別無選擇,他毅然地把這座小山買了下來。他買下後,將這座小山削低了18米,使高山化為平地,再在上麵建立製片場,這項工程,光是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從此,從這裏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他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70年代,邵氏影院開始走出東南亞,打人世界影片市場,先後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若幹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行渠道,使中同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絡,每年拍攝的40多部港產片可及時發往世界各地,對傳播中華文化有莫大之功。
邵逸夫自赴港坐鎮之後,在他的魄力感召下,許許多多一流導演、一流明星前來加入,更拍出了許多一流叫座的電影。香港老一輩的影人每談及邵老板對他們的栽培,都感激不盡。一位香港影視界人士曾感慨地說:“沒有大製片家,哪來的大導演、大明星?”邵逸夫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從一開始步入電影界時就十分明確地認為,電影院是電影製片事業的堡壘。搞電影必須產銷結合,把生產發行聯係起來,方有出路,從60年代開始,邵逸夫和其三哥邵仁枚共同展開了一個龐大擴張計劃,實行“每月一院”的辦法,到處選擇適當地點,大開影院,在香港和東南亞,邵氏影院星羅棋布,形成一張巨大的發行網絡。70年代,邵氏影院開始走出東南亞,打入世界影片市場,先後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若幹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行渠道,使中國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絡,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片可及時發往世界各地。這不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亦有莫大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