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處世課:知足常樂,取舍間把握處世藝術(1)(1 / 3)

人生是一舍一得的過程。舍是一種智慧,得是一種勇氣,無貪的培養是解決人們心靈煩惱的強大力量。得是果,沒有造化的人得不到;舍是因,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人的富貴貧賤,皆是個人所為。所以,我們的欲望越高,就越要懂得“舍”,懂得“舍”的人,其人生將會更加精彩,富有魅力。

放棄是一種最具智慧的選擇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它的含義。人生在世,最難把握的也就是“舍得”這兩個字了。人生有舍才有得,當你懂得了“舍”時,你就會“得”到更多。

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會麵臨著很多選擇,有選擇就有放棄。選擇什麼,放棄什麼,這是一門學問。人生最重要的是機遇,而正確的放棄,則是真正把握住了機遇。

因為很多時候,放棄就是獲得。人們常將“舍”與“得”合說成“舍得”,就是因為有“舍”才有“得”嘛!

一個人在沙漠裏迷失了方向,酷暑難熬,饑渴難忍。正當快撐不住時,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屋子裏居然還有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汲水,卻怎麼也抽不出半滴水來。這時,他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裝滿了水的瓶子,瓶子上貼了一張紙條,上麵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飲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怎麼辦?能抽出水來當然好,要是水浪費掉了而抽不出水呢?自己不是有可能死在這裏嗎?如果將瓶中的水喝了,還能暫時遠離饑渴。這個人猶豫不決。

想來想去,他還是將水倒進抽水機。不一會兒,就抽出了清冽的泉水,他不僅喝了個夠,還帶足了水,最終走出了沙漠。

臨走前,他把瓶子裝滿水,然後在紙條上加了幾句話: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隻有先舍棄瓶中的水,才能得到更多的水!

有一得必有一失,隻有放棄一些東西,才有更多的收獲。人生好比一個房間,想要搬進新的家具、電器,就得先扔掉一些東西。放棄不是失去,正確的放棄往往是一個全新的轉折點,是一個脫胎換骨的再生過程。

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放棄甚至犧牲,才能開始一個嶄新的曆程。

正確的放棄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理智的選擇。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為了得到熊掌,隻有放棄魚。為了得到更大、更長久的利益,隻有先放棄一些好處,甚至是忍痛割愛。

“舍得”,這是最常用的詞語,有舍才有得,其關鍵在於“舍”。但如何“舍”,什麼該“舍”,什麼不該“舍”,我們往往會麵臨艱難的抉擇。

舍得,舍得,先要有舍才會有得,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獲。

以退為進,可獲奇勝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即:所以過於堅強之個性的人,就是走向死亡的人,個性柔弱的人就是能生存的人。所以用兵過強,反而不會勝利,木過強硬則容易斷掉。強大之個性,想要居人上,反過來就敗在人下;柔弱自守之人,反過來就高居在上。

《孫子兵法》說:“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意思就是說:當與敵人力量相當時,要迎擊敵人;當力量弱於敵人時,要能躲避敵人,要善於退卻,在力量弱小的情況下,勉強應戰,就會被強敵活捉。要保存實力,就必須懂得後退的道理。

畢竟,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都會遇到與強者的競爭,甚至會遭到強者的排擠,這時退一步,往往會是你做事的轉折點。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且避免了以硬碰硬產生的後果,為你日後的全盤考慮、取得成功又多拓展了一條全新的思路。

如,唐初的重臣李 ,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當初起兵時,李密與李淵父子勢力之間,是鉤心鬥角的兩部,隻是李密後來被王世充打敗,李 才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 懂得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安排了這樣的行動:把他“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地理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的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地感慨,認為李 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李 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心懷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 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經,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散”。說起來,這純粹是做給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曉得什麼?表麵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是李 的一種愚忠,實際李 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神效。果然“朝野義之”,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 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