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女見顏回兩人來到,沒有馬上出來相見。她吩咐家裏的人一麵推說自己不在家,一麵拿出一隻瓜送給二人考驗他們。子貢是個聰明人,見了瓜就知道采桑女的意思,他說道:“瓜,子在內啊!想必是姑娘還在家中。”采桑女見到獻瓜之意被解破,這才從裏麵走出來說:“穿九曲珠不難。隻要用塗有蜂蜜的珍絲綁住螞蟻,就可以穿過。要是螞蟻不肯從九曲珠穿過去,再用煙來熏它,一定能穿過。”
顏回二人立即趕回陳國。孔子按照采桑女的話去做,果然穿過了九曲珠,解了重圍。
可見是人都有無知的時候,不是凡事都能知曉的。孔夫子這樣的大聖人尚且有被難倒的時候,更何況一般人呢!聖人之所以受人尊重被人敬仰,更重要的是他自知,為人謙虛。
雖然很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卻沒有參透這句話的含義。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把自己禁錮起來,如同井底之蛙而不自知,對於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加以否決,加以批判,因為無知而無法接受這種現實,因為心胸狹窄而繼續停滯不前,這種人永遠都不會有所成就的。隻有去肯定別人,接受強者,向強者學習才能有所進步。謙虛,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有一位年輕的紐約律師,他參加過一個重要案子的辯論,這個案子牽涉到一大筆錢和一項重要的法律問題。在辯論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提醒年輕的律師說:“海事法追訴期限是6年。”律師連想都沒想,直接反駁說:“不。庭長,海事法沒有追訴期限。”
這位律師後來說:“當時,法庭內立刻靜默下來,似乎連氣溫也降到了冰點。雖然我是對的,他錯了,我也如實地指了出來,但他卻沒有因此而高興。他表麵上顯出很讚賞的樣子,但可看得出,當時他臉色鐵青,令人望而生畏。盡管法律站在我這邊,但我卻犯了一個大錯,居然當眾指出一位聲望卓著、學識豐富的人的錯誤,無意中即樹立了一個對自己有成見的‘冤家’。”
這位律師確實犯了一個“比別人正確的錯誤”。在指出別人錯了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委婉一些呢?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是錯誤的話,你這樣說不是更好嗎:“唔,我倒有另一個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常常弄錯。如果我弄錯了,我很願意得到糾正。”這將會收到神奇的效果。無論什麼場合,試問,誰會反對你說“我也許不對”呢?
因此,在社會生活中,“好為人師”顯然不是件好事。這裏的“好為人師”指的不是“喜歡當老師”,而是指喜歡指點、糾正別人。
有一種人喜歡在工作上指出別人的錯誤,大肆表白和顯示自己的意見,也喜歡在言語上指正別人的缺點,例如交友方式啦、衣服發型啦、教育子女的方法啦……
也許這種人有的純粹是一片善心,對旁人的錯誤無法袖手旁觀;但有的則自以為是,認為別人的觀念有問題,隻有他的觀念才是對的。為人師,並沒有錯。好為人師就是一種不自量力的行為,是不謙虛的表現。
孔子到東方遊學,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另一個孩子則說:“他說的不對。太陽剛升起時距離人遠,而到中午時距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車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來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的道理嗎?”另一個孩子也有自己的理由,他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涼的道理嗎?”
兩個小孩的話都有自己的道理,連博學多識的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智慧多呢?”人沒有無所不知的,因此才應該抱取謙虛的態度治學求問,舍棄“好為人師”的習慣。如果你的觀點和理論是不正確的,那麼授給別人的知識的罪責應當由誰來承擔呢?為師的肯定難逃其責。孔子之所以被人尊為聖人,不僅是他確實博學多識,更因為他謙虛求學,不知為不知。如果明明不知道卻不懂裝懂並教授他人,那麼這個老師是很沒有道德的。
隱藏實力,後發致勝
成功的大智者懂得藏鋒露拙,待時而動,自己的才華與鋒芒平時都含而不露,當需要時,適時地顯露自己的才華,成就一番大事。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要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
做人要含蓄,不要鋒芒太露。鋒芒除了能證明一個人的價值,同時還容易傷害別人,容易刺激別人的嫉妒心理,從而遲早會傷害到自己。
唯有韜光養晦,收斂鋒芒,隱藏行跡,才能使對方被假象所迷惑,而不被對手注意自己的存在,以免遭不測。
曾國藩對“藏鋒”有過精辟的論述:“言多招禍,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為君藏鋒,可以及遠;為臣藏鋒,可以及大;訥於言,慎於行,乃吉凶安危之關,成敗存亡之鍵也!”
事實上,鋒芒外露,於交友、處世都不利。自恃滿腹經綸,在人前口若懸河,人們難免將你視為狂妄自大之徒,當麵對你“洗耳恭聽”,轉身卻對你嗤之以鼻。在工作中要學會“夾起尾巴做人”,時時謙虛,事事謹慎,才能獲得人脈與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