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吃虧、吃得起虧的人,往往一生平安,幸福坦然。而拒絕吃虧的人,往往在人生的是是非非中斤斤計較,把目光局限在眼前的不虧中。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要遭受更大的災難,最終失去的反而會更多。人生常言道:吃虧是福,難得糊塗。但,事實上又真的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人生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對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學識都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賢則聰,近愚則聵。”古人很重視對朋友的選擇。
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品德高尚的人,曆來受人推崇,也是人們願意結交的對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卻常常被人所鄙視,當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
林肯也曾說過一句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你選擇了什麼樣的朋友,便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
實際上,每個人不管自覺或不自覺,他們交朋友總是有所選擇的,總是有自己的標準的。明代學者蘇浚把朋友分為“畏友、密友、昵友、賊友”四類,如此劃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幫助並患難與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有利則來,無利則去,還有可能乘人之危損人利己的賊友,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結交的。
比爾·蓋茨說:“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朋友,可以通過一個與他交往的人去了解他。因為一個飲食有節製的人自然不會和一個酒鬼混在一起;一個舉止優雅的人不會和一個粗魯野蠻的人交往;一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和一個荒淫放蕩的人做朋友。和一個墮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極低,有邪惡傾向,並且必然會把自身的品格導向墮落。”一句西班牙諺語說:“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能學會嗥叫。”
生活中,即使是和普通的、自私的個人交往,也可能是危害極大的。這可能會讓人感到生活單調、乏味,形成保守、自私的性格,不利於勇敢、剛毅、心胸開闊的品格形成。甚至很快就會變得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原則性喪失,遇事優柔寡斷,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種精神狀況,對於想有所作為或真正優秀的人來說是致命的。
與那些比自己聰明、優秀和經驗豐富的人交往,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生活閱曆。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生活狀況改進自己的生活狀況,成為他們智慧的伴侶。
與優秀的人交往,就會從中吸取營養,使自己得到長足的發展;與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會感到自己也在其中得到了升華,自己的心靈也被他們照亮。
馬丁的生活,似乎完全是受了一個在初級中學學習時的朋友的影響。
馬丁是一個相當愚笨的學生,但他父親還是決定讓他接受大學教育。在劍橋大學裏,馬丁認識了在初級中學的一位夥伴。
從此以後,這位稍長的學生成了馬丁的指導教師。馬丁能夠應付自己的學業,但是仍然容易激動,脾氣暴躁,偶爾會發泄自己難以抑製的憤怒。但他這位年紀稍大的朋友卻情緒穩定,富於耐心。他時時刻刻照顧、指導和勸勉自己這位易怒的同學。他不允許馬丁結交邪惡的朋友,勸他認真學習。這位朋友的幫助使馬丁在學習上進步很快,在第二年聖誕節的考試中他名列年級第一名。
後來,馬丁給了很多人以無私的幫助。
愛默生說:“那些到一個新國家定居的人,一個善良可信的人抵得上100個虛偽而不講信用的人,抵得上10個沒有品格的人。”
如果馬克思沒有選擇恩格斯這位真誠的朋友,他恐怕就不會在社會科學領域裏建立起他的理論學說,也就不會有偉大的著作《資本論》。
所以,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會受到良好的影響。
朋友之間的行為總是互相影響的。令人奇怪的是,善行總是產生無數的善行。就像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會產生波紋,而這些波紋又會產生更大的波紋,如此連綿不斷,直至最後一道波紋抵達堤岸。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誌同道合,情趣相投,是擇友的一個標準。誌向不同,情趣有別,友誼是不可能長久的,早晚會分道揚鑣。“管寧割席”的典故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管寧熱衷於讀書做學問,而華歆則熱衷於官場名利,兩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礎,割席而坐是必然的結果。
孔子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俱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俱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擇友比作染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與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感染上他的氣質。
當然,“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朋友也不能求全責備,自己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朋友又是雙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結交比自己有學問的人為友,那麼到頭來隻能是誰也沒有朋友。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朋友相交貴在有所補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擇友之道,我們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為其所拘束,對友人過於苛刻。擇友的標準各有不同,也應該從個人實際出發,慎重選擇,急來的朋友,去得也快,所以朋友可多交,不可濫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