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的一天,在格格的上外錄取通知書下來後,我帶著格格去旅遊,放鬆心情,在旅遊中增長見識,見識下江南水鄉烏鎮,感受下煙雨蒙蒙的江南。烏鎮回來後,格格寫下了以下遊記。
到達烏鎮的時候,小雨霏霏,天地一派水墨般的畫境。下了車,呼吸著這煙雨蒙蒙,我在心裏想,終於來到了南方。
可惜,雨紛紛,人也紛紛,排隊買票後進入景區,第一眼看見的便是安渡坊碼頭那長長的等待著免費擺渡的隊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步行小道,人流卻還是未見減少。如今來烏鎮的遊人,大約都如我一般,第一眼或許還能看見自己心中的烏鎮,第二眼再看去,就隻能看到攢動的人頭和各色相機了。
本是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也聽聞了烏鎮現在的商業化程度,然而隨著人流,一處又一處地拍照,卻沒有體會到半點枕水人家的風情時,還是在心裏深深地歎了一口氣。烏鎮的橋很窄很矮,那麼多遊人一起踏上時,我總疑心它會斷裂塌落。古街上的青石板或許會在深夜與石橋相互慰藉,安撫彼此被踩痛的靈魂吧。
由於中午沒有吃飯,參觀過草本染色作坊和江南民俗館,不到六點鍾我就和爸爸在臨安水閣餐廳挑了個臨水的好位置坐下,點了著名的紅燒羊肉、定勝糕和他家特色的阿公土法醬燒肉丁。倚窗而望,隔著碧波蕩漾的河水,對麵便是人來人往的水上集市。即使品著烏鎮特色的菊花茶,清風拂麵,這一幅景象也還不如菜單上李煜的《夢江南》能激起我心中的江南情懷。到底是人太多了些。
“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裏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烏鎮何時能再擔待得起“清秋”這兩個字?
天色入深之後,烏鎮的西柵便更像一場盛大的遊園會了,四處燈火搖搖,熱鬧非凡。據說烏鎮有二十四橋,每一夜那二十四橋上遊人如織,二十四橋下船隻川流不息,船槳曳著柔柔的燈光,卻蕩不回那溫存靜謐的舊時光。是薑夔說的吧,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夾在人流裏走著走著,這喧囂而美麗的夜景卻不禁使我生出一絲感傷,恍若古人的”盛衰之感“。
並不是說烏鎮不好,經過統一化管理後,烏鎮的各色設施齊全,從酒吧、書店到足療會所、購物街,應有盡有,倒真的是一個不錯的度假村。尤其是那些酒吧,頗有些情調。如今在白蓮塔旁甚至還建造了童玩館,用來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可那晚我和爸爸一直在走,卻記不清究竟看了些什麼,隻記得每一個店鋪裏都熙熙攘攘,賣油紙傘的、賣竹籃的、賣瓷器的,甚是熱鬧。隻是不知為何我隱約想起了上海的七寶老街又或是城隍廟,大概是因為一樣的熱鬧與喧闐吧。
在風雨長廊停歇時,查看地圖,突然發現自己還沒有去過老郵局。那時已是7時許,我和爸爸都擔心郵局已然關門,但還是去碰了碰運氣。沒想到幾步開外就看見了裏麵擾攘的人群,連坐下來好好寫字的地方都沒有了。我隻得趴在櫃台上,給小小寫了一封字跡歪歪扭扭的明信片,正麵是黑白影像中靜謐的烏鎮。記得我給她寫——夜已入深,烏鎮郵局依舊燈火朧朧。摩肩接踵間,我知道,這已不是原本的烏鎮,亦不是我夢中的烏鎮。人總是那麼多那麼多,每個人來過,都會帶走一點顏色。對於人生來說這同樣適用。三句話概括完我看過烏鎮西柵的心情。
後來去逛長長的購物街,我和爸爸都隻是浮光掠影地看看罷了,沒有帶走一樣紀念品。中途在一家叫做”糖潮“的奶茶店歇腳,我們點了兩杯十塊錢的烏鎮奶茶,想看看這烏鎮奶茶是什麼風情滋味。果不其然,就是最普通的原味冰奶茶。我和爸爸並排臨窗而坐,有一段時間的沉默裏,我看著窗外的夜色發呆。對麵的民宿已有人合上了窗牖,遊船依舊曳著燈火你來我往,河麵碎波閃動,遠處的熱鬧還在繼續。我麵前擺著下午買的木心先生的《素履之往》,腦海裏卻浮現出《了不起的蓋茨比》裏夜夜笙歌的場景。木心先生十五歲時便已離鄉,六十多歲時回來過一次,當年目睹烏鎮的衰落破敗,曾發誓再也不會回來。後來烏鎮開發文化旅遊,在他家故宅的基礎上翻修成”晚晴小築“,耄耋之年的木心便在烏鎮鎮政府的邀請下,隔了大半個世紀後落葉歸根。據說,先生對他們的改建工作很滿意。他說,烏鎮不走文化旅遊之路,根本無路可走。烏鎮的年輕人都去了外麵,這裏成了被遺棄的小鎮。正是旅遊,還能救她回來。烏鎮要打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