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炮的國家。早在元朝時,作為管形火器的竹管已開始被金屬管所代替。先前以粗毛竹製作的突火槍,也變成了用金屬做的大型火銃。這種用金屬製作的大型火銃,就是早期的火炮。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1年)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4千克,長35.?7厘米,口徑105毫米。

中國的*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其中1346年克勒西會戰時,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統帥的部隊就使用了短管射石炮。到1350年,火器已流傳到西歐、南歐和中歐各國。百年戰爭中已使用生鐵或青銅做成的火炮,發射鉛彈、鐵彈或鐵器。1378年德國製成了鑄銅炮和鑄錫炮。

15世紀時,開始出現了帶炮耳的火炮。這種火炮有兩個短軸裝置在炮管平衡點上,圍繞該點可使炮管俯仰。當然,對炮手來說,最重要的是怎樣才能簡單迅速地調整火炮射程,正是這種需要導致了彈道學的誕生。伽利略提出,彈丸飛行的軌跡是拋物線形的,從而糾正了人們認為炮彈在垂直下落之前是直線飛行的錯誤觀念。此後,英國的數學家本傑明·羅賓斯發明了一種名為彈道擺裝置,用於測量初速。

進入18世紀後,火炮技術取得了驚人的進展。1736年,法國的古裏鮑巴爾對火炮作了重大改進。他對炮身長度、炮筒尺寸、彈丸重量及*的裝藥量等都進行了精心研究,並把火炮分成幾段製造,即使炮體的一部分毀壞,也能在更換後繼續使用。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裏德裏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格裏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標準化。在英法等國多次試驗的基礎上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霰彈和榴霰彈。這種火炮的主要缺點是射速慢,射程近,射擊精度差。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在以往大量試驗的基礎上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提高了火炮的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

火炮技術的一項重要進步是反後坐裝置的創製。在19世紀末期以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這種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影響瞄準。在1807年英國旗艦“勝利號”上曾用滑輪和重錘來限製火炮的後坐力。

19世紀末期才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反後坐裝置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影響最大的是法國1897年式75毫米野戰炮。

這種火炮的設計包括具有兩種重要功能的液壓氣動式反後坐裝置。它不但能吸收火炮射出時產生的後坐力,而且與當時處在研究階段的其他方法不同,能在發射之後把炮管複歸原位,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火炮的發射速度和威力。

從20世紀初開始,火炮進入多樣化、專業和性能全麵提高的大發展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隨著坦克的出現又產生了坦克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當時各交戰國還重視大口徑遠程火炮的發展。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千米。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炮,最大射程9300米。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藥、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炮射程增大到12千米左右,重*炮增大到15千米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千米。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改進,提高了發射速度。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控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係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又出現了無後坐力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火炮的發展史——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炮的國家。早在元朝時,作為管形火器的竹管已開始被金屬管所代替。

楚國有個人在春祭時把一壺酒賞給門客。由於人多酒少,門客們商定,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酒;有個門客把蛇畫好了,端起酒壺想喝;但他看別人畫得很慢,就想再露一手,顯顯自己的本領。於是,他便左手拿酒壺,右手拿畫筆,邊畫邊得意洋洋地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