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者主要是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幹和更超凡脫俗的人,他們更多地生活在現實的世界,生活在缺失的王國,生活在缺失需要和缺失性的認知的世界。在這種世界觀中,對於人或物主要是以一種實際的、具體的、現實的、實用的方式來看待,當作缺失需要供應者或阻撓者對待,或作為有用或無用,有幫助或危險,對個人重要或不重要來對待。
“有用”既有“對生存有用”的含義,又有“從基本缺失性需要向自我實現和自由的高度成長”的含義。更具體地說,它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世界觀,不僅由基本需要的係列所引起,而且也來自個人特有的潛能發揮的需要。前者需要包括單純的軀體生存需要,安全和保障需要,歸屬、友誼和愛的需要,敬重和尊嚴需要,自尊和價值的追求需要;後者為同一性、真實自我、個體特性、獨特性、自我實現等需要。
換個方式來說,它涉及的不隻是一個人的人類共性,而且還有一個人自己的特有潛能的實現。這樣的人生活在世界上,並在世界上達到自身的實現。他們能有效地把握環境,引導環境,並最終利用環境達到有益的目的,例如健康的政治家或實務家的所作所為。這些人往往是“實幹家”,而不是沉思者或冥想家;他們是有效率、重實際的,而不是審美的;重視現實檢驗和認知,而不是重視情感和體驗。
另一類型的超越者可以說更經常地意識到存在認知,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或多或少地能經常有統一的意識和“高原體驗”有或曾有高峰體驗(神秘的,神聖的,極度歡樂)的,並隨帶著啟示或卓識或認識,能改變他們對世界和對他們自身的看法。不過,這一切也許是偶然的,也許是經常性的。
可以公平地說,“僅僅健康的”自我實現者從總體上看能實現羅格利克Y理論的期待。但關於超越型自我實現的人,我們必須說,他們不僅已經實現而且已經超越或超過Y理論,他們生活在一種我們在這裏為了方便可以稱之為Z理論的水平上。而且,由於它和X、Y兩種理論同處於一個連續的係統中,三者可以形成一種整合的層次。
顯而易見,我們這裏討論的是非常錯綜的問題,而且實際上是討論的一般生活的哲學。延伸的和推論的處理部分需要寫多卷和多種著作。用基斯·戴維斯那非常方便的摘要表作為基礎,從理解角度而言,它是很不容易的。但任何真有興趣的人能從中或多或少地理解我們要傳達的意思。更擴充的討論可以在參考文獻的各個項目中找到。
最後需要謹慎的一點是,應該注意到這一層次安排留下了一個困難的有待解決的問題——在以下漸進順序或層次之間的交疊或相關的程度:
需要的層次係統(能歸結為埃裏克森年齡係列中的危機,或以年齡不變為條件)。基本需要滿足的漸進過程,從嬰兒期,經過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但在任何時代都一樣。生物學的、種係的演化。從疾病(萎縮,發育不全)到健康和豐滿人性。從生活在不良環境條件下到生活在良好條件下。從成為體質上或總體上的一個“劣等樣品”(就生物學者的用語說)到成為一個“優等樣品”就動物園管理員的用語說。
顯然,在所有複雜問題麵前,用“豐滿人性”這個概念代替“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前者能恰當地應用於所有這些變異情況而無困難,後者的含義甚至比通常的含義更不切實際。反過來說,我們又能用“人性或萎縮”這一概念來取代發育不全不成熟、不幸、病態、先天缺陷、貧乏等等。“人性萎縮”能包含所有這些概念。坦然麵對逆境人生總有迂回曲折,伴隨著你的成長過程,總會遭遇更多的挫折現實。在這些人生的轉折關頭,實際應該如何去看待,進而如何去應付,就全看你自己了。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挑戰”,你也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把它當成是時運不濟、災難……而不想循更靠的道路再嚐試一次,並作為自己承認失敗的借口。
在失望麵前,你必須學會堅強起來,冷靜麵對失望。
失望與快樂,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果你今後在希望落空時,不能把它視為僅是一時的退卻或應該克服的考驗,反而當作是毫無道理的大失敗,那麼你將被失敗所擊潰!這一點你應該銘記在心。隻有當你甘心承受失敗,並且失去再嚐試的意願時,才是真正的失敗。
很多人要是沒到大難臨頭,往往不會發揮出他強大的實力。除非不幸的悲哀、喪家的痛苦及其他種種創傷足以打動其生命內核,不然,他內在的潛力是不會被喚起的。
有許多年輕人,遇到障礙的時候,便對所追求的職業心灰意冷。他們退縮下來,說命運是冷酷的,逐漸地變成膽小的人,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事。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我們人生中的偶發事件,而是我們如何麵對這些偶發事件,並創造各種不同的人生,絕不能因為命運而阻礙了自己的前途。麵臨困境時,就是你向命運挑戰的時候,要有拒絕失敗的勇氣。當然,打消念頭,退縮放棄是很容易的,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這些人恐怕不是你所希望成為的。拒絕失敗的人,在一個地方吃了閉門羹,會敲另外一扇門,一次又一次不斷繼續敲門,一直到被接受為止,在年輕時能學習這樣處世的人,應該沒有不終於獲得大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