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在困境中積聚心量——讓光明寵愛自己(1)(2 / 3)

生活已經製造出了那麼多問題,如果我們又進一步在腦子裏提煉那些不快樂,那就是在增加心理負擔。我們每天都要麵對那麼多無法預測的事情,如果還要承受自己給自己製造的不快樂,難道不是愚蠢的嗎?

不要再強調那些讓自己不快樂的人的態度,而要看看怎麼做才能停止製造不幸。我們是因為用我們慣有的悲觀情緒去想問題,所以才變得不快樂的。隻要停止再想這些問題,停止用悲觀的眼睛看待世界,我們就會開心得多。

其實,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麵臨著快樂和不快樂兩種選擇。也許我們不能在任何環境下都選擇快樂,但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快樂的權利。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創造的,而愉快的思想又是由樂觀的個性產生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快樂還是痛苦由我們自己決定。

要想贏得人生,就不能總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消極的東西上,那樣隻會使我們沮喪、自卑,讓我們徒增煩惱,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結果,我們的人生本該有的光輝就可能被失敗的陰影遮蔽。

樂觀是無形的,但它擁有超乎想象的力量。樂觀的人懂得變通地看待生活和問題,他們總能在困難和不幸中發現美好的事物,他們也總會向前看,相信自己能主宰一切,即使在烏雲的籠罩之下,他們也會對美好的未來充滿期待。

在困境中聞到芳香

泥濘的陰雨天在詩人眼裏也是一首詩。

如果一切能順順利利、悉如我意,按照我們當初的計劃與預期發展,人生該有多好;如果一切能平平穩穩,人生該有多麼的愜意。偏偏事與願違,冥冥之中一種無可抗拒的神奇力量,使我們永遠無法預知未來。,我們因此必須麵對千變萬化的不可預知。

這股無可抗拒的力量,有人叫它天意,有人叫它命運,無論怎麼稱呼,它都無所不在、與我們如影隨形。如果它幸運地引領我們進入了成功、快樂,那麼我們總會一相情願地認定成功、快樂都是因為自我的卓越與努力,而全然忽視了它的存在。然而,一旦它不幸地將我們帶入了悲傷、失意,我們就會一意孤行地認定失意、悲傷都是因它作祟,而完全忽視了自我的虛心檢討與坦然麵對。

達倫從小就沒有了父親,她在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和百般嗬護之下長大,她待母至孝,多年來一切順遂如意,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至愛的母親得了時下仍讓人束手無策的帕金森症。

達倫從不抱怨,她以最大的關懷和無限的愛心安慰她、照料她,片刻不曾喪失對她的耐心和關愛。她知道,如果這是天意,那麼它不過是讓自己以現在的些許折磨去感受母親多年來不為外人所知的辛勞,如果這是命運,那麼它不過是為人子者當盡的唯一可行之道。

達倫虔誠地祈禱,隻要母親能夠恢複當年的風采,再大的代價她也願意付出;達倫誠摯地懇求,隻要能夠永遠陪伴在母親的身邊,即使他人認為是瘋癲無理的老人,也將永遠是她心目中最為美麗的母親。

但母親還是在一天飯後的散步中無意識地由六樓跌下,痛苦地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達倫痛不欲生,在和神父的談話中,她毫無保留地宣泄了自己最為憤慨的抱怨:“她是那麼的仁慈,那麼的善良,如果這是天意,那麼天意根本就是不公的。我是多麼虔誠地祈求天主的眷顧,忠心地信守仁慈、孝敬和它所有的誡命,但求我的母親能再享受些快樂的生活,偏偏它卻狠心地連這麼一點卑微的心願都不能滿足我們。如果這是命運,那麼命運根本就是不義的。”

神父卻以極平淡沉穩的口吻對她說:“孩子,我們絕不能從外表去了解命運所要傳達的信息。它完全看到了你的義行,於是仁慈地完全結束了病痛對你母親的折磨,歡欣地給你一個嶄新快樂的生活……”

天意與命運也許經常不會完全符合我們的希望,但是,對於它們背後代表的真意與仁慈,我們隻有在虔敬恭謹的謙卑下才能品出真味。

人在一生中,難免經曆這樣或那樣的波折。麵對生活中的痛苦,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對命運的抱怨中,那麼我們看到的隻能是漫無邊際的悲觀和失望,可是,如果保持一顆豁達的心,即使是在人生的風雪裏,我們也隻會把它當成一種風景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