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燕麥的家事(1 / 2)

很多人對燕麥都有過親密接觸,早餐桌上樸實的一碗麥片粥,既不稀奇也不陌生。

那麼餐桌上的燕麥,您究竟了解多少?餐桌之外的燕麥,您又知曉哪些?不妨隨我們的敘述走進燕麥深處,了解燕麥的神奇功效。

“燕雀”所食,名之燕麥

燕麥,學名Avena sativa L.,英文Oats。

燕麥的別名還有雀麥、野麥、蓧麥、油麥、玉麥、皮燕麥和鈴鐺麥。“雀麥”在字麵含義上看和“燕麥”接近,而其他名稱在發音上、對形狀的描述上和“燕麥”相似。

“雀麥”這個名稱出現在《唐本草》中,後來到了明朝,《本草綱目》中記載“燕麥多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也就是說,燕麥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這種植物通常被燕雀所食。

燕麥的分類

燕麥以種子是否帶殼,一般分為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

帶稃型燕麥護穎較長而硬,成熟時子粒包被於穎殼之中,常稱為皮燕麥,主要用作飼料和飼草,世界各國栽培以帶稃型的燕麥為主。

裸粒型燕麥護穎較短而軟,成熟時子粒裸露,常稱裸燕麥,可糧、飼、草兼用。我國栽培的燕麥以大粒裸粒型的為主,是種植區的傳統主食。裸燕麥在我國的別名頗多,華北地區稱為蓧麥,西北地區稱為玉麥,西南地區稱為燕麥,有時也稱蓧麥,東北地區稱為鈴鐺麥。

裸燕麥起源於中國

燕麥是我國的一種古老作物。燕麥在我國已有四五千年的栽培曆史。在公元前幾千年,燕麥就和小麥大麥混生在一起,我們的祖先不認識它,當作雜草除掉了。後來隨著認識的發展,發現燕麥也是一種很好的糧食作物,於是從公元前2500年前後便開始種植。

漢代,燕麥的種植開始有了文字記載。《爾雅》、《史記》都有提及,西晉《博物誌》確稱為“燕麥”。如《續默書》記載:“燕麥如麥,外皆糠膜,內有芥子一粒……”似指帶稃類型而言;後世如陝西省的《延綏縣誌》記載:“燕麥與江淮同……不甚有稃,炒食佳”,似指裸粒類型而言。

我國種植的是大粒裸燕麥種,俗稱蓧麥,蓧麥是種植區的傳統主食;少數地區種植普通栽培燕麥,俗稱皮燕麥。

世界權威植物學家認為裸燕麥起源於中國。例如,1935年胡維洛夫在《世界栽培作物起源八大中心》中指出“裸燕麥起源中國”。1960年斯坦頓在《燕麥與燕麥改良》書中說“大粒裸燕麥(蓧麥)絕對起源中國”。1967年茹考夫斯基在《育種的世界基因資源》中更進一步指出:“裸粒類型燕麥是地理特有類型,在中國與蒙古的接壤地帶由突變產生,因此,這個發源地可以認為是裸燕麥初生基因中心”。

據說,蓧麥最早起源於我國華北一帶的高寒山區,山西省五寨縣就是蓧麥的最早發源地之一。“五寨蓧麥”至今聞名中外。因此說,山西是蓧麥的故鄉。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蓧麥由山西傳入今內蒙古,逐步普及到我國北方的山區、丘陵地區和部分平原地區。以後又隨著人們對蓧麥認識的深化,傳播到全國各地。後來,我國的蓧麥還被引入美國、前蘇聯和智利等國種植。

北半球燕麥帶

燕麥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目、禾本科、燕麥屬,一年生草本作物,是八大禾穀類作物之一。

燕麥是世界性栽培作物,分布在五大洲42個國家,年種植麵積250萬公頃,多以皮燕麥為主。其集中產區位於北緯40°以北的亞、歐、北美洲地區,被稱作“北半球燕麥帶”。全世界每年生產燕麥430多萬噸,最大的燕麥生產國是俄羅斯,其燕麥產量占世界的40%以上,其他主要生產國有美國、加拿大、中國、澳大利亞及歐盟各國。

燕麥抗寒抗旱性極強,但不耐熱,因而主要分布於氣候冷涼的高緯度地區。

燕麥在我國的栽培

曆史上,我國的燕麥種植麵積和區域遠比現在大得多。南北朝前後,華北、西北、西南及江淮流域都有大量種植。以後由於生態條件的變遷和新興作物的倡導,使其種植區域和麵積逐漸縮小。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大力扶植山區建設,重視各種小雜糧和區域性作物的種植,燕麥的種植麵積和產量都比新中國成立前顯著增加。此後一段時期,由於單一經營傾向十分嚴重,各地不顧一切盲目地主攻高產,對蓧麥等區域性作物忽視,致使全國燕麥麵積和產量大幅度下降,在許多方麵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近年來,由於各地認真貫徹黨的農業政策,因地製宜地安排種植計劃,各種小雜糧和區域性作物受到重視,我國北起遼寧和內蒙古,南至雲南和貴州,東起山東和河北,西至西藏和新疆,全國約有17個省區種植燕麥,總麵積有200萬公頃左右。以華北地區為最多,約占全國燕麥總麵積的3/4。其中內蒙古60多萬公頃,最高曾達67萬公頃,占全國的1/3,居於當地各類作物的首位。其次是河北省,約27萬公頃,山西約20萬公頃。西北地區主要集中於六盤山兩側和祁連山以東,西南地區主要在大小涼山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和自治區,也都有一定麵積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