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縱橫披靡,進退自如(2)(2 / 3)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孫子?計篇》開宗明義地闡述道:“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裏的“察”,實質上主要就是指對戰爭策略、戰爭環境的研究和度量。孫子主張,在戰事開端之始,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實力以及相關情況了如指掌。這即是孫子兵法的靈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之前,兵力、土地、資源都遠非袁紹的對手,然而,他本人倒是自信,不憂不懼,而那些眼光獨具的謀士,同樣自信不移地跟隨曹操,事後證明,他們的眼光是正確的,而曹操這種自知之明與知己知彼,也為他奠定了日後爭霸天下的基礎。

曹操他們如何能有的勝算?如何分析曹、袁雙方的實力,又以何探索行動進退的根據呢?

郭嘉的選擇標準以及評估方式,也許能幫助我們找出其中的要訣。郭嘉原來是袁紹的賓客,備受禮遇,但他隻待了幾十天,就毅然決然的來到曹操陣營,為什麼?

郭嘉在跳槽之前,曾對袁紹的謀臣郭圖坦率地說:“聰明之士應該慎選主人,才能建立功業。可惜袁紹隻知道仿效周公禮賢下士的做法,卻不知如何用人;日理萬機,卻缺乏抽絲剝繭的功夫:好用謀略,卻不能當機立斷。想扶持他完成霸業困難重重,我將離開他,另尋英明的領袖。”

郭嘉這段話,對郭圖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在他們眼中,袁紹已是當今雄主,還有誰比得上?郭嘉見郭圖無法體會他話中深意,也就不再多說,徑行離去。

郭嘉隨後和曹操共論天下大勢,相談甚歡,曹操大喜過望地說:“他日使我成就大業的,一定是這個人!”而郭嘉也自認找到了明主。

幾個月後,曹操被袁紹一封驕慢的書信所激怒,很想出兵討伐,卻由於實力不足而遲疑再三。此時郭嘉和另一名智多星荀彧,便向曹操分析曹、袁之間的強弱優劣。他們指出,曹操看似處於弱勢,實際上確非袁紹能比。當年楚、漢爭霸,項羽實力雖強,終究不敵劉邦的謀略,更何況,袁紹有十敗,而曹操有十勝。

曹操的“十大優勢”是:

(1)待人處世:袁紹重視繁文縟節,講究形式;而曹操出於自然,毫不做作,這是一勝——“道”勝。

(2)政治號召:袁紹割地稱雄,形同叛國;而曹操奉戴天子,名正言順,這是第二勝——“義”勝。

(3)管理方法:袁紹政令鬆弛,權力不彰;而曹操的管理重紀律、講製度。這是第三勝——“治”勝。

(4)用人舉才:袁紹外表寬厚,實際上心多猜忌,對屬下不信任,隻任用自己的親戚子弟;而曹操平易近人,精明睿智,用人隻問有無才幹,不考慮他的出身背景,用了之後,則信賴不疑。這是第四勝——“度”勝。

(5)謀略決斷:袁紹深謀遠慮,遇事卻遲疑不決,錯失先機;而曹操行動果敢,又能臨機應變。這是第五勝——“謀”勝。

(6)領袖魅力:袁紹喜歡高談闊論,謙恭揖讓,一意追求美好的外在形象,但所吸引的隻是一些好說大話、浮誇不實的人士;而曹操待人推心置腹,不重虛名,忠誠正直有遠見的人才都願意投效。這是第六勝——“德”勝。

(7)道德聲望:袁紹看見他人挨餓受凍,不忍之情,溢於言表,對於眼前看不見的民間疾苦,反而忽略不予重視:而曹操對於眼前小事,似乎不甚注意,但能著眼於天下大事,考慮周詳,恩澤遠播,贏得民間聲望,這是第七勝——“仁”勝。

(8)識人能力:袁紹左右的官員彼此明爭暗鬥,爭權奪勢,打小報告風氣盛行;而曹操用人有一定法則,不為讒言所惑。這是第八勝——“明”勝。

(9)法治製度:袁紹是非不分,沒有標準;而曹操堅持是非,部屬做對了,就以禮相待,做錯了就用法令製裁。這是第九勝——“文”勝。”

(10)軍事才幹:袁紹用兵喜好虛張聲勢,不合兵法;而曹操能以寡擊眾,用兵如神,這是第十勝——“武”勝。

曹操聽了這段恭維的話之後,雖然以“不敢當”的自謙口氣回答,但喜在心頭。其本人正是早有了這種自信心,才立下與袁紹競爭天下的誌略。

在郭、荀做出上述判斷兩年多之後,袁紹擊潰公孫瓚的餘威,決定乘勝追擊,動用十萬精銳之師,一舉消滅曹操,曹操陣中太將聞訊無不震驚害怕,認為和袁紹的大軍相比,曹操兵力薄弱,即使全力抵擋,也無異於以卵擊石。但曹操卻神色安然,一點也不急躁。他以樂觀的態度安慰諸位將領。曹操的樂觀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分析說:“我很了解袁紹這個人。他的誌向高,但智慧低;外表英勇,但膽識不足;兵多將廣,但權責不明;善猜忌,不能建立威信;將領傲慢,不聽指揮。因此,他的土地雖廣,糧食雖多,到頭來隻不過是奉送給我們的禮物罷了。”

曹操說得如此輕鬆,但仍有不少人為此擔心,孔融就是其中一位。他問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等智謀之士為他策劃,有審配、逢紀等忠貞之人為他主持軍政,有顏良、文醜等勇將為他統率大軍。我們真的打得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