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楊毅(1 / 2)

啟元國西部邊陲七裏鎮附近。

在漫天的風沙當中,一個瘦小的人影艱難的行走著。一下子,他跌倒在了地上,風沙呼嘯著從他的身上掠過,仰著一張黝黑的小臉,眯著眼睛,望著漫天風沙中若隱若現的道路。

看年紀,他也就八九歲的樣子,衣著普通,在肩頭還有一塊補丁,孩子的樣貌應該是比較俊俏,隻是現在小臉上髒亂一團讓人有些看不清楚,引人注意的是他的一雙眼睛,有若夜空中閃爍的寒星,即使在風沙吹打之下,仍是看起來是那麼的閃亮。

攢了攢力氣,孩子艱難的爬了起來,在這條官道上,沒有看到其他人影,也不知道這個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到底花了多少時間,才走到這個已經半荒費的官道驛站外。望著不遠處,快要在風沙的摧殘下倒塌掉的驛站大門,孩子艱難的在風中蠕蠕而行,每一步都幾乎耗盡了他全部體力,風沙一個勁的往他的口鼻縫隙裏麵鑽,這讓他無法很好的呼吸。他盡量低著頭,用一手擋住迎麵吹來的風沙,從手指縫裏,他看到風中的大門在一點點的靠近。

終於邁進了大門裏,可是院子裏麵也到處都是塵土,而且亂草叢生,一片荒蕪景象。不過好在有破舊的院牆擋住了狂風和沙塵,讓他能夠順暢的呼吸了。

坐在小院裏的一塊青石台階上,他慢慢的恢複著體力。然後,從懷裏掏出一小塊粗麵饅頭,這是他唯一的口糧了,在過去的五天時間裏,他就靠著偷來的兩個粗麵饅頭,硬是挺到了今天。

這個孩子叫楊毅,是原啟元國兵部侍郎楊文的第五子。由於天下戰亂,啟元國又地處腹地,四方皆敵。啟元國國君自繼位以來已有三十八年,在他在位的這些年,啟元國居然一直沒有受到戰火的襲擾,在這個戰亂不斷的年代當中,真算得上一個奇跡。啟元國國力不算太強,但也不是很弱。周邊的強國,比如中燁帝國和長明帝國,雖一直都很想吞並了啟元國,但實際上難度相當大。因為,中燁帝國和長明帝國還要相互提防,在雙方犬牙交錯的邊境線上一直陳列著重兵,雙方時不時還要爆發一兩場大戰。要想在不被對方乘虛而入的情況下,順利吃掉啟元國,基本上是不現實的。

啟元國國君胸無大誌,他也不想因為啟元國的整軍利兵,引起了中燁帝國和長明帝國兩大強國的誤會,從而招至兵禍,甘於自保,對周邊的小國也從無侵占之意,因此反倒是落了個安穩,百姓也因此過得相對比較富足。

但是,在敵對國家之間,各種陰謀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用流言誹謗,來中傷對手重臣,以達到削弱對手實力的事情也時常發生。但自從中燁帝國和長明帝國在兩年前議和後,情況就開始有了變化,雙方經過幾十年的戰鬥都清楚的知道,無法將老對手一下子滅掉,而且連年的戰爭使兩國的國力損耗巨大,實在是無力再戰了。

雙方議和後,不約而同的打上了啟元國的主意,都希望能夠爭取到來自啟元國的支持。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啟元國兵部侍郎楊文,堅持反對與中燁帝國和長明帝國的任何一方單獨建立合作關係,他堅持認為兩國都是狼子野心,現在幫助了任何一方滅掉另外一國,將來啟元國都難逃被勝利的一方吞並滅亡的下場。

啟元國皇帝素來聽信楊文的意見,因此一直以來,中燁帝國和長明帝國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改變局麵。直到大約一年前,據說是啟元國的某個貴人被買通了,這個貴人在啟元國很有權勢,啟元國的大家族間權利糾葛不清,在被買通的貴人的慫恿下,朝廷大臣們開始抵製楊文,試圖說服啟元國皇帝倒向兩國中的某一方,但最後還是因為楊文的強勢阻撓一直沒有成功。

八個月前,貴人通過栽贓嫁禍,誣陷楊文通敵,啟元國國君一怒之下將楊文廢黜,但念楊文曾為國出過大力,沒有殺他,而是判他流放邊關,家眷充奴。但是因為,楊文的小兒子楊毅的歲數太小了,就沒有被充奴,而是改判陪同其父楊文一起流放邊關?。雖說楊文被判流放,但因為楊文平時為官正直、清廉,而且名聲顯赫。因此,即使在楊文被關押在天牢期間,也沒有什麼人敢對他動用大刑。而且,京城的人也都知道楊文是被誣陷的,說不定不久之後,啟元國君就該後悔了,到時候他又把楊文叫回來繼續當大官。就這樣,連帶著楊毅也跟著沒受什麼苦,甚至流犯臉上應該有的刺青也沒有刺。

可能是由於被誣陷罷官的打擊太大,導致萬念俱灰,也可能是因為楊文的年事已高,路途勞累。在行走了千餘裏路,已經到達七裏鎮,很快就要抵達邊關的時候,楊文染上了風寒,然後就一病不起了,過了不幾天時間就命喪黃泉了。押解的差官念其實在可憐,就出錢買了口薄皮棺材,將他安葬在了七裏鎮外邊,並且在押解文書上,將楊毅也一並記錄成病亡。省得再帶楊毅回京城,而且沒準等楊毅回到京城,還要繼續受那個貴人家族的迫害,還不如在七裏鎮可以留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