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了心悟道運用自如——糊塗韜略二(20)(3 / 3)

為了改掉這個礙事的火急性子,這位連長就像大姑娘一樣繡起花來。起初,針紮在手上,血染在布上,他簡直感到窩囊極了,但是他硬著頭皮,用堅韌的毅力同自己的弱點作鬥爭。終於煉就了一身要快能快,要慢能慢,剛柔相濟的良好性格。

在性格不同的夫妻之間,特別要倡導“異質整合”。幾塊木板和幾枚釘子、一束木料、一件鐵器,是異質,但用釘子巧妙地把木板釘起來,就能夠做成一個精巧的箱子。從某種意義上講,“異質”比同質用途更廣,關鍵是要進行整合加工。夫妻雙方有不同的出身、經曆、興趣愛好,個性脾氣等,也能夠把這些不同看成是“異質”,因此也有一個互補整合的任務。不同的性格,隻要注意整合互補,就能達到剛柔相濟、急慢相和、動靜相宜,以達到和諧相處。俗話說得好,不同的樂器才能奏出最美的和音,隻是一種樂器,難免顯得單調。著名話劇演員朱琳與她的丈夫刁光軍,一個生性豪放隨便,丟三拉四;一個遇事仔細認真,有板有眼,他倆盡管性格迥異,由於他們能夠互有適應,互相諒解,互相補充,結婚40年和睦相處,夫妻恩愛如初,被傳為佳話。還有一對夫妻,妻子屬內向型,生性優柔;丈夫卻是開放型,處事急躁。親友們都擔心他們會扯皮,難以白頭偕老。婚後不久,他們確實曾有一些摩擦,常相抱怨,誰知一年以後,卻相處得和和美美,大出人們意料。原來他倆在多次衝突後弄清了相互的脾氣,意識到那麼衝突下去大家都得不到安寧,於是開始摸索怎樣做好心理協調,相互補充。漸漸地他倆果真摸出一點門道:要計劃什麼事時,妻子主持設計,各種方案考慮得慎密周到;丈夫自愧不如,甘願隻當參謀。需要決策時,妻子常犯猶豫,坐立不安,常常靠丈夫當機立斷,解決疑難。一個操持家務得心應手,一個對外應酬左右逢源。這麼一來,他倆異質得到整合,反而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總之,夫妻性格上的差異是正當的,夫妻因為性格不合而發生矛盾也不必驚慌,要努力調適,在充分了解對方性格的基礎上,漸漸地達到相互適應,相互補充,以求得個性上的相容。如果能夠這樣做了,那麼即使急性子遇上了慢郎中,也是能夠和諧相處,使夫妻關係健康穩定地發展。

寇準是宋朝很有名的宰相。他忠於職守,智慧過人,學識淵博,能言善辯。

一部《楊家將》將他描寫得神乎其神,使他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有關他的傳說,無論是載入野史的,還是民間口頭傳頌的都不少。這裏,我們講講寇準拜妻為師的傳說。

寇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留下他和母親過著貧苦的日子。他母親為了把他撫養成人,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省吃儉用。即便如此,娘兒倆也僅能湊湊合合地填飽肚子,相依為命。所以,小寇準根本沒有錢去念書。十多歲了,還一個字也不認識。

當時正值五代十國的後期,兵連禍結,烽火四起,戰爭連年不斷,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命。寇準的家鄉也聚積了不少難民。一天,一個女子逃到寇準家裏,她大約十五、六歲的樣子,長得眉清目秀,唇紅齒白,亭亭玉立。寇準母親覺得這個女子怎麼看怎麼俊,越看越喜歡,越看越惹人愛,於是就想把此人留到家裏。寇母一問這女子,這女子滿口答應,因為她的爹媽都在戰亂中喪生了,家裏再沒有第二個人照料她了。不久,寇準就和這個俏麗的姑娘結婚了。此姑娘姓李,所以,當地人稱之為“李氏”。

天下越來越亂,老百姓苦不堪言。寇母一直想給寇準請個先生,讓寇準學點知識,以便將來能成點大事,整頓國家,報效民族。但畢竟家境太貧寒了,除了勉強吃飽,半文不存,哪裏請得起?因此寇母心中很著急,整天愁眉苦臉,哀聲歎氣。媳婦李氏看出了婆婆的心思,她對寇母說:

“母親不用擔心,我小時候父親曾教我《四書》、《五經》、天文地理。如果您信得過我,兒媳願意為師,教好丈夫是我的心願,教不好,拿我問罪!不過有一點,若讓我教得寇準,他須先行拜師之禮!”

李氏又向寇母闡釋了行拜師之禮的意義,她說,嚴師才能出高徒,行拜師之禮,為的是對寇準嚴格要求。

寇母一聽,真是青天裏揀了一塊金子!常言道:有福之人不用忙,沒福之人忙斷腸。想不到半路上揀來的媳婦,還有這麼多學問!寇母很高興,立刻眉開眼笑地對媳婦說:“隻要能教寇準上進,怎麼辦都行。”於是,寇母急忙喚過寇準,讓他給坐著的媳婦行三拜九叩之禮。

這寇準從小是母親拉扯大的,再孝順不過啦。但現在母親要他拜妻為師,寇準覺得不好意思,又不服氣。他一邊看著母親,一邊把頭搖得像撥郎鼓。寇母很生氣,把眼一瞪說:“大膽寇準,還不快給我行拜師之禮!”寇準沒辦法,隻好朝妻子行三拜九叩的拜師之禮!李氏坐在那裏,故裝正經,看著寇準那勉勉強強的樣子,差點笑出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