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航空母艦的雄風(1 / 3)

一、第三維作戰空間的問世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無法脫離各自賴以生存的空間;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及其衰亡的整個過程,都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完成的。千百年來人類在和平時期的軍事活動和戰爭期間的征戰搏殺,也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進行的。

在千萬年來的漫長曆史演進過程中,人類生息和涉足的空間由小到大,得到不斷的拓展。伴隨著這種拓展,人類軍事活動的疆界也獲得不斷的開發。在遙遠的上古年代,人類生息於地大物博的遼闊平原與大片森林之間,原始的狩獵和最初的部落武力衝突皆超不出這個空間的範圍。一般說來,在數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時代,人類軍事和戰爭行為的目標,主要是“攻城掠地”。一城一池和一片土地的得失存無,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戰火。然而,無論是古老的步戰、車戰,還是後來縱橫千百裏的騎兵作戰,也都沒能衝出大陸這個單一平麵的空間範圍。

隨著古老中世紀封建社會的解體,人類社會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個新興崛起的資本主義時代,人類的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進入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新階段,呈現出生機勃勃的一片盛景。天文和地理學科質的飛躍,造船業和航海業的急劇發展,促使人們在大力倡行商業貿易交往關係的時候,必然地將目光投向海平線之外的遙遠彼岸;而通往遙遠彼岸那片陌生而廣闊天地的路途,便是碧波浩渺的無垠大海。

對海外利益的竭力追求,不僅促使人們以極大的熱情揚帆遠航大海,而且也促使人們將攻城掠地的戰火燒到了浩瀚的蔚藍色大海之上。就這樣,在由單一平麵的陸地空間步入波濤洶湧的藍色海洋世界時,隆隆的炮聲和血紅的戰火被人們從一維空間帶入了第二維空間。從此,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幾個世紀裏,陸與海的二維空間的軍事活動從未停息,戰爭的拚殺也幾乎沒有間斷。在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關甚密的浩大海外拓殖時期,蔚藍色海洋戰場上的血紅戰火,成為人類軍事曆史畫卷上的主色調,在這個二維空間的軍事曆史畫卷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的壯觀場景。

但是,英勇無畏而又富於智慧的人類並沒有就此在陸與海的二維空間固步不前。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終於給人類插上了一副渴望已久的“翅膀”,使人類遨遊九重藍天的古老夢幻變成了現實。在人類進入天空這個第三維的活動空間之時,軍事行動仍然扮演了頭等重要的角色。18世紀30年代,熱氣球飛行試驗在歐洲獲得成功。法國大革命期間,熱氣球就被革命政府用來進行軍事偵察。19世紀70年代初的普法戰爭中,被德國軍隊重重圍困的巴黎守軍用氫氣球向城外單程運送出23485磅急件、164名人員和381隻信鴿。1900年,德國人製造出第一艘硬殼動力飛艇,在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曾用這種飛艇襲擊倫敦並向非洲運送軍用物資。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自製的第一架動力飛機完成了飛行試驗,為人類征服第三維空間開辟了廣闊前景。此後,用於遂於偵察任務、轟炸地麵目標,攻擊空中敵機等各種專門用途的軍用飛機相繼研製試飛成功,並在戰爭中顯示了不凡的功效。

20世紀初期,僅僅是飛機的空中偵察優勢,就使年輕的美國海軍首先看到了海軍航空的前途。1910年11月,美國海軍在臨時鋪設了木質跑道的“伯明翰”號輕型巡洋艦上成功地完成了飛機起飛的試驗;次年1月,美國海軍又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型巡洋艦上成功地進行了飛機降落於軍艦的試驗。這一起一落,便為海軍裝備艦載機奠定了基礎,而航空母艦的研製建造,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新開辟的海軍航空領域,海軍列強們不甘示弱,紛紛投入了財力和物力。1917年,英國海軍在“暴怒”號重型巡洋艦上鋪設了起飛甲板和降落甲板,將其改建成最早的一艘航空母艦;隨後,英國海軍又建成了由商船改建的“百眼巨人”號和由戰列艦改建的“鷹”號兩艘航空母艦,並專門新建成“競技神”號航空母艦。1921年,美國海軍將艦隊運煤船“木星”號進行了改建,從而擁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艦“蘭格利”號。次年,日本海軍新造的“鳳翔”號航空母艦編入了現役。至30年代,英、美、日、法等海軍強國都擁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艦。這些早期的航空母艦多半由戰列艦、巡洋艦或商船改建而成,排水量1.2─4萬噸,航速15─34節,可配載飛機30─90架不等。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海軍大國的航空母艦情況為:

然而,除了日本之外,當時世界各海軍大國仍然墨守著傳統的“大艦巨炮主義”觀念,隻是將航空母艦上的海軍航空兵力視為海上作戰的輔助力量。而日本海軍卻獨樹一幟,充分重視海軍航空兵力的建設,其航空母艦數量首屈一指,勢將大展海上雄風。

二、太平洋世紀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軍隊向波蘭發起“閃電戰”進攻,引發了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9月27日,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與亞洲法西斯日本簽訂條約,組成了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為了擺脫在中國戰場深陷泥潭的困境和掠奪東南亞的戰略資源,日本決定趁歐洲戰場激戰之隙南下,向英、美、荷的勢力範圍進軍。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步驟,日本海軍決心消滅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以除後背之患。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主持製訂了以航空母艦偷襲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的作戰計劃。1941年11月26日,由第1航空艦隊的6艘航空母艦為主的海上機動部隊駛離了日本單冠灣,悄悄地向珍珠港方向開進。

12月7日淩晨,載有約400架飛機的這支航空母艦編隊逼近了珍珠港海域。隨著一聲令下,由183架飛機組成的第一攻擊波在艦隊上空集結完畢,其中49架為水平轟炸機編隊;40架為魚雷攻擊機編隊;51架為俯衝轟炸機編隊;43架為製空戰鬥機編隊。在艦隊上空作一周盤旋之後,日本海軍的這支空中突擊隊呼嘯著撲向集泊於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

隨即發生的著名的珍珠港偷襲戰為世人所盡知,其具體過程勿庸再作贅述。經過兩次空中攻擊波的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集泊在港內的全部8艘戰列艦、10餘艘巡洋艦等艦船和300多架飛機全部損失殆盡,該艦隊的3艘航空母艦因出海執行任務而免遭襲擊。日本海軍在其整個攻擊行動中隻損失了29架飛機。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的成功結果表明,航空母艦上的海軍艦載航空兵力是一支威力巨大的海上突擊力量。它可以為己方海軍艦隊獲得海上戰區的空中優勢,從而取得海上戰場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