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兩個秀才,他們倆是同一個村的。兩個人一起去趕考,在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個秀才心裏立即“咯噔”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我怎麼這麼倒黴啊,別人出門喜鵲叫,可我在趕考的日子一大早出門居然碰上了這口倒黴的棺材,真是晦氣,肯定是要倒大黴考不上的呀。於是他的心情一落千丈,灰心到了極點。他走進考場,就覺得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在他腦子裏不停地晃呀晃,他背下來的東西全都給忘了,也不知道考試要怎麼寫了,暈暈乎乎地胡亂寫了一點。就這樣,考試成績出來了,他果然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那口棺材,當時他一開始心裏也“咯噔”了一下,但轉念一想:棺材,棺材,哇!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財”的意思嗎?好,一出門就碰上了好兆頭,看來今天我來好運了,一定能考上。他心裏十分高興,以很好的狀態走進考場參加考試。考試結果出來了,這個秀才果然就考上了。
回到家裏,兩個人都對家裏人說:“那‘棺材’真的很靈。”第一個秀才之所以名落孫山,是因為他看到了讓他覺得是“觸黴頭”倒大黴的棺材,結果心情不好,考場發揮失常。第二個秀才金榜題名,雖然他同樣看到了棺材,可是他認為棺材是有“官”又有“財”的好兆頭,所以他心情特別好,考場上發揮得很好,結果考上了。所以,碰到同樣的一件事物,想法不一樣,給人造成的心情不一樣,因此所得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大師的學生。
一個音樂係的學生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動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穀底,消磨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個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他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
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十指奮戰、奮戰、奮戰……琴音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氣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學生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也沒提。學生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越來越煩躁不安、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表現……”鋼琴大師緩緩地說。我們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檢視,將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休止的環境壓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磨煉了今日的諸般能力嗎?
因為,人,確實有無限的潛力!
不停地走。
特技團來了個新弟子,教練從走鋼絲開始教起,這個弟子在練習的時候,總是沒走幾步就掉下來,反複練習還是如此,最後沮喪地坐在地上。教練走了過來,拍拍弟子的肩膀說:“掉落,是走穩的先決條件。”弟子聞言,又重新爬上去練習。教練在旁叮嚀著:“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條鋼絲的存在,忘了掉落這件事,你就算真正學會了。”人生處處充滿意外,我們必須像練習走鋼絲一樣,帶著微笑、抬頭挺胸,若是不慎掉落,就重新再站起來。當我們不再在意“意外”,不再在意“掉落”,我們就可以走得比別人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