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比喻讀書死,死讀書。
此典出自楊慎《藝林伐山》卷七:“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所謂‘按圖索驥’也。”
春秋時,秦國有一個叫孫陽的人,他有著獨特的識別馬匹的能力,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來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有一次,孫陽路過虞板,忽然發現一匹拉著鹽車的馬衝著他一直叫,他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匹千裏馬。孫陽眼見這樣一匹好馬拉著鹽車慢慢慢地走,覺得太委屈這匹馬了,不禁因同情而傷心起來。那匹馬見孫陽果然了解它,接著就吐白沫,仰頭狂叫,聲音十分悲壯,同時又好像是高興的樣子。
後來,孫陽把他識別馬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還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孫陽的兒子學了這本書,以為自己學會了父親識別馬的本領,於是拿著這本書到處去找好馬,可是由於他隻從圖樣上去識別,沒有實際知識和經驗,所以找來找去,不但沒找到一匹千裏馬,而且還鬧出了這樣一個大笑話。
有一天,他的兒子拿著這本《相馬經》去找好馬,看見一個大蟾蜍(癩蛤蟆),對他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好馬,與《相馬經》上寫的大致一樣,就是蹄子不一樣。”伯樂知道兒子根本不會相馬,但轉怒為笑幽默地對兒子說:“這匹馬好跳,不好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