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研究問題必須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從事物本身的特點出發。
此典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在滄州的南麵,有座寺廟緊靠著河邊,山門崩塌在河裏,兩隻石獸也一道沉下去了。過了十多年,和尚便籌集了一些錢,要重新修理山門,於是便派人到河裏去打撈那兩隻石獸,可是竟然找不到影子。人們都以為石獸順著河水流到下遊去了,於是他們駕駛好幾隻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裏,最終也不見蹤跡。
有個教書的在廟裏設館講學,聽到人們尋找石獸的情況,就笑著說:“你們不會推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又不是木片兒,怎麼可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麼?石頭的質地堅硬沉重,沙性鬆浮,石獸湮沒在沙地上,自然越沉越深啦。你們沿著河往下尋找,不是很可笑麼?”大家都相信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這時有位老河兵聽了,又笑著說:“大凡掉到河裏的石頭,都應當到上遊去尋找。由於石頭的質地堅硬沉重,而沙性鬆浮,河水衝不動石頭;它的反衝力必然會在石頭下麵迎水的地方,把沙土衝成陷坑,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半截空著時,石頭必定翻過來落在陷坑裏。像這樣河水再次把沙衝成陷坑,石頭又再次轉過來,轉翻不停,這樣一來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遊尋找石頭,固然可笑;到地下去找,不是更可笑麼?”於是人們按照老河兵的話去尋找,最後果然在幾裏外的上遊找到了這兩隻石獸。
世界上那些紛紜的事物,人們隻了解一個方麵,而不知道另一方麵的情況,難道可以按照人的理解去主觀臆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