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用“江郎才盡”比喻才思枯竭,寫不出好的作品了。
此典出自《南史·江淹傳》。
江淹,字文通,是梁朝人。他年少的時候,家裏十分貧窮,可他依然肯用功讀書。後來文章和詩都寫得極好,在那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官至光祿大夫。然而,到他老年,不但文章沒有寫得比以前好,甚至還有了退步,詩也寫得平淡了。當時,人們傳說他有一次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水邊,夢見一個自稱名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子,他從懷裏掏出僅剩的幾尺,所以以後寫出的文章便不精彩了。又說他有一次在涼亭睡覺,在夢中一個自稱名叫郭璞的人向他討還毛筆,他從懷裏掏還一枝五色筆,所以以後寫出的詩篇就沒有名篇了。
江淹的文章和詩到老年退步的傳說是真實。但退步的理由卻不是上麵傳說的那兩個神話,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深處錯誤地認為什麼事情都應該知足,錯誤地認為人生應該及時地行樂,不要過於自苦,導致到後來不能堅持學習和刻苦奮進,所以他的文章和詩詞都退步了。可是那時的人,見到江淹年輕時的才氣很高,年老後反而退步,都說他可能是“才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