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燭擊缽”形容文思敏捷,作詩迅速。也可用以形容文人集會賦詩。
此典出自《南史·王僧孺傳》。
南朝齊國的竟陵王蕭子良禮賢下士,十分敬重人才,蕭文琰(蘭陵人)、丘令楷(吳興人)、江洪(濟陽人)等一些文人才子都聚集在他的門下,每日吟詩作賦,展示自己的才華。有一次,竟陵王蕭子良在夜晚召集學士們一起飲宴,吟詩作賦。他為了判斷誰的詩才敏捷,蕭子良在燃燒的蠟燭上刻有記號,規定在蠟燭燃燒地一寸的時間內,就要寫成四韻八句詩,用這個為時間標準。文士蕭文琰說:“燒完一寸蠟燭的時間作出四韻八句詩,這有什麼難的!”於是,他與丘令楷、江洪等人以敲擊銅缽為時間標準作詩,銅缽的響聲停止時,他們便都寫好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