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下》:“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後,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所以被儒家相傳為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醜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出了疑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一個更好吃呢?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醜說:那麼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為何父親死後,曾參隻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個人嗜好,因此曾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