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戟得矛”比喻得失相當,或得失並不當。也用來比喻眾說不一。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離俗》:“齊晉相與戰,平阿之餘子,亡戟得矛,卻而去,不自快,謂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
齊國與晉國打仗,平阿的餘子丟失了戟拾得了矛想回去,又害怕回去,因此徘徊不定,接著他便問路人:“亡戟得矛,可以回去嗎?”路上的人對他說:“你太機械了,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丟了兵器,又拾得兵器,怎麼就不可以回去?”餘子走了幾步,又猶豫起來,不知到底是回去的好,還是不回去的好。這時正遇上叔無孫騎著馬走來,他便上前攔著馬問道:“今天我出戰,丟了戟,拾得矛,可不可以回去?”叔無孫說:“矛不是戟,戟也不是矛,丟了戟,拾得矛,怎麼能以拾矛來抵消失戟的責任呢?”他聽了這話後就又不敢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