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畢有才(1 / 2)

老爹全名畢有才,認識的人都管他叫“有才”,這樣叫名字的時候還可以順帶誇誇他。“有才”這個名字按現在看來似乎有點土氣,但在那個給男孩取名不是帶“剛”就是帶“強”,不是叫“躍進”就是叫“長江”的年代,老爹的名字也算是鶴立雞群的存在了。

據說當時,因為家裏沒什麼錢,奶奶就想給老爹取名為“畢有財”,但是被上過幾年私塾的爺爺給否決了,他認為這個名字俗氣,迂腐,一股子的資本主義銅臭味,於是拿過紙筆,尋思著要給老爹取一個讀書人,文化人才配得上的名字,不料他琢磨了一整天,直到半夜的時候這紙上還是隻有一個“畢”字,爺爺心想自己怎麼說也是上過幾年私塾的,萬不能讓沒識過幾個字的奶奶笑話,便一咬牙,在“畢”後麵添上了“有才”二字。

對此,奶奶說爺爺這是偷,但按爺爺的話說,“有才”和“有財”雖然讀音相同,可意思卻差了十萬八千裏,前者一聽就是個讀書人的名字,有思想,有內涵,讀起來琅琅上口,更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而相比之下,“有財”這個名字簡直就是不思進取,不堪入耳,不可救藥的存在。

我也不知道這套歪理是如何讓奶奶妥協的,反正老爹最終是取了“有才”這個名字,但令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爺爺既然能想出這麼一大串說辭,為何就是想不出一個比“有才”更好的名字呢?別的不說,就說這歪理中都有好些個字能用得上,比如“畢思想”,“畢脫俗”這樣的,先不說有多好,但至少沒有抄襲的嫌疑啊!

或許是自知理虧,爺爺為了挽回麵子,便有意將老爹往“有才”那方麵培養,力求“名副其實”。於是這就可憐了我的老爹,還沒學會幾個字,隻是在鄰居家瞧見了大鵝,便被爺爺叫去,為的是趁熱打鐵,教他《詠鵝》,這才剛學會爬樹,隻是在樹上摘了個梨吃,又被爺爺叫去,為的是舉一反三,告訴他孔融讓梨的故事。

爺爺對老爹的“有才”培養滲透進了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就連吃飯前也要老爹先背一遍《憫農》,才會允許他動筷。但爺爺覺得光靠這些死記硬背的東西還遠遠算不上是有才,一個真正有才的人應該是有思想,有涵養的,而他認為這些東西隻有在經典文學中才能領悟到。

結果在老爹十周歲生日那天,爺爺趕去鎮上的書店買了三本書回來,分別是《詩經》、《周禮》和《論語》,爺爺將這三本書作為禮物送給了老爹,並要求他思想境界要學習《詩經》,行為舉止要遵照《周禮》,做人做事要效仿《論語》,不僅如此,他還決定把這三本書當作傳家之寶,要世代相傳下去。

在這種見縫插針的培養模式下,老爹從小學升入了初中,從初中進入了高中,轉眼就要高考了,村裏人一個個都在說老畢家要出大學生了,爺爺聽到這話笑得合不攏嘴,嘴上說著還沒考呢,私下裏早就開始到處借錢,給老爹攢學費了。等老爹考完回到家後,大家問他考得怎麼樣,他隻是說比較難,爺爺想著連老爹都覺得難那別人也容易不了,於是便興致勃勃地等啊等啊,終於等到了發榜的那天,可誰知還沒出門呢就聽說了老爹落榜的消息!

爺爺不信,親自跑到學校去看,結果發現別人並沒有騙他,老爹真的落榜了。

我沒有體會過爺爺當時的心情,但我猜那感覺大概就像和談了十多年的女朋友分手了一樣吧。

然而之所以會落榜,主要還是因為在爺爺的“有才”培養下,老爹竟是嚴重偏科。在小學初中還說得過去的數學一到高中就完全跟不上了,成績距離及格線還差了一大截,再加上那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從小到大“之乎者也”的老爹哪裏懂這些舶來文化,結果成績比數學還要差上幾分,這兩座大山壓下來,老爹的語文成績就是再好也翻不了身了,落榜是在情理之中的。

高考失利後的老爹沒有選擇複讀,而是被當地的造紙廠招去做了工人,後來又去了省城的成人大學深造,並在那裏認識了同鄉的老媽,兩個人攢了些錢,回家做起了生意,日子過得也算安穩,至於那三本“傳家之寶”去了何處,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和弟弟從來都沒有見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