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綠化空間環境
(一)居住區綠化空間組織的一般手法
居住區綠化主要采取分割與滲透的手法來組織空間。
1.空間的分割
綠化空間的分割處理要滿足居民在綠地中活動時的感受和需求。當人處於靜止狀態時,分割的空間中封閉部分給人以隱蔽、寧靜、安全的感受,便於休憩;開敞的部分能增加人際交往的生活氣息和活躍的氣氛。當人在流動的時候,分割的空間可起到抑製視線的作用,使人停留或開辟視線通廊,引導人們前進。通過空間分割可創造人所需的空間尺度,豐富視覺景觀,形成遠、中、近多層次的空間深度,獲得園中園、景中景的效果。
(1)用牆體、綠籬和攀緣植物分割
當分割體的高度在30~60厘米時,空間還是連續的,人坐著也能向外觀賞,不存在封閉感,但空間是隔開了。當分割體高度在0.9~1.7米以上時,視線受阻,出現封閉感。隨著高度的增加,封閉感增強。
(2)用水麵、山石、樹叢、花架、小品等分割
水麵如處理得當能拓寬空間,將有限的距離拉大。山石如砌築得法,配以樹叢能增加空間層次。花架能使空間隔而不斷,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過於粗壯則堵塞空間,過於纖細不起分割作用。
(3)地麵落差和材料的變化
在居住區綠地中,根據不同的使用功能,改變地麵高差來分割空間是很有趣味的。同時在不同的地平上鋪以不同的材料效果更為顯著。硬質鋪地磚同軟質草皮形成質感的對比,綠地底界麵高差的變化增加深度感,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居住區綠地中利用地形設置下沉式或上升式休息廣場給人一種特有的領域感,廣場沿街的邊界上可種植灌木、綠籬用來分割內外空間,將外界噪聲與交通隔開,做到鬧中取靜,動中取靜。
2.空間的滲透與聯係
空間的滲透與聯係同空間的分割是相輔相成的。單純的分割而沒有滲透和聯係的空間令人局促和壓抑,通過向相鄰空間的擴散、延伸,產生層次變化,擴大景觀外延,增強意境的動態感和深遠感。常用的手法有:
(1)用門窗洞口、花格牆和植物框景等滲透
在居住區較大的綠地內,為了改善空間過於空曠、單調的景象,有必要將空間加以分割,做到大中見小。但在設置分割物時,可利用門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間既保持有它的領域,讓人們有場所感,又與外界緊密聯係,相互滲透。
(2)利用花架互為因借
居住區綠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間,還能使兩側的景物互為因借,彼此襯托。在這裏花架本身起著中景的作用,使空間具有遠、中近三個層次,產生空間延伸的效果。
(3)利用鋪地材料的延伸。
六、住宅區環境綠化綜述
(一)呼喚創建“綠色世界”
綠色世界,鬱鬱蔥蔥,充滿詩情畫意。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照》)這種意境不僅能陶冶心情,且有益身心。可見住宅區綠化是提高住宅生態環境質量的必然條件和自然基礎。若要保證有足夠的綠地麵積,一般要求居住區綠地麵積要在30%以上。近幾年來,通過各種實踐,我們認識到要搞好住宅區的綠化,首先要保證城市公共綠地的麵積,其次,要注意綠地中綠化的配置。現在我國的大城市中人均綠地一般僅在5平方米左右,有些特大城市則更少,這種情況所帶來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若按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和環境舒適度來說應達到人均綠地麵積10平方米,在有條件的城市還要增加更多一些。然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國內有不少的城市建設的領導者目光短淺,隻著眼於眼前的經濟利益,不僅不開辟綠化用地,還將原有綠地改作他用,這樣下去隻會毀滅子孫們的生存之路。
在城市綠化的創造和維護方麵,廣州、中山、珠海、廈門、大連等城市做得較好,很具代表性。這些城市,有的開辟出優秀的濱海綠地或濱江、濱湖綠地,有的在市中心寶地之處拆房後改造成大片綠地,創造出舒適宜人的活動環境,受到居民的稱讚。
廣州市自1992年綠化達標後仍采取積極措施大造“生態公益林”,使森林覆蓋率由5年前的29.4%上升到41.1%,相當於廣州地區人均擁有森林440平方米,初步形成了“森林圍城”態勢。廣州市區內主要由三大森林組團組成,即由白雲山、越秀山和路旁林帶、珠江水係等綠地組成的“城區森林”,由帽峰山、蓮花山、大夫山組成的“近郊森林”,以及由流溪河流域和北郊山區組成的“遠郊森林”。此三大森林組團構成對城區的綠色保護圈。目前廣州已有流溪河、石門、金坑、大夫山、帽峰山、白花等7個森林公園以及溫泉和滴水岩兩個自然保護區。
廣州綠地麵積達到人均近6平方米,可是分布很不均勻,尤其在舊城區改造環境中還必須增加綠化麵積。例如廣州荔灣區是市區內綠化覆蓋率最低的區,隻有13.8%,人均公共綠化麵積最少的區,隻有l平方米。針對該區建築物擁擠、建築密度很大、空間麵積很小的局麵,要認真改造環境以改變生態環境較差的現象。現該區改造環境的總思路是:綠地布局要相對均勻,讓市民能就近享受到自然的氣息,綠地受益、服務半徑不宜超過兩個公共汽車站的距離;一定要在舊街道、居民區增辟綠地。把沿江、沿路的綠化與居民點綠化連貫成網,實行“麵”——公園、廣場,“線”——道路、江岸,“點”——居民區、街道、單位、家庭綠化三者結合,全麵發展,徹底改變舊城區的麵貌以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
廣州綠化珠江兩岸的規劃,主要有珠江新城沿江綠化和濱江東路沿江綠化兩處。珠江新城綠化帶在珠江的北岸,西自廣州大橋北橋頭,東至華南大橋之間地帶,全長4.2千米,以寬度90~190m的綠化草坪為主,輔以成簇的熱帶型喬木,如大王椰、大榕樹等。整個綠化帶的規劃布局還包括設在海心沙的名為“世紀之門”的大型城市雕塑、6000平方米的露天演藝中心、8500平方米的兒童老人活動廣場和錯落於綠化各處的大型噴水池、小型音樂廣場、茶座等。珠江新城沿江綠化景觀規劃設計圖。
濱江東路沿江景觀綠化帶在珠江南岸,西起海印橋頭鴨墩關,東至萬勝圍,全長8千米,進深15~280m。它將同廣州交易博覽會新址、華南橋頭郊野公園、濱江綠化公園、中大北校門、濱江綠化開敞區等景觀形成一片有機整體。
佛山市所以能被評為人類住區的模範,是因為佛山在地少人多的條件下創造出良好的居住環境。佛山無山,綠化麵積有限,但佛山人卻善於見縫插綠,一點點積攢綠地。當你走人佛山,就可見街道兩旁種滿綠色喬木,延綿不斷,圍繞著城市;公園內人工草地一望無際;大街小巷內星羅棋布的綠地和花壇生機勃勃。佛山市區麵積僅77.4平方千米,用地是十分緊張的。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佛山人不顧一切地從黃金地段中爭取綠地,在位於城市新區的商業中心地段興建季華園,開辟成開放性公園。如今季華園擁有草地9.8萬平方米,內有設計精巧的彩亭、雕塑點綴其中,相映成趣,成為居民消閑的好地方,且甚受外地遊客的稱讚。
廣東河源市的“萬綠湖”就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素有廣東“千島湖”之稱。該水庫建於1958年,蓄的是東江源頭之水,由於注意環境保護,汙染極少,故碧水萬頃,千山常綠,秀甲一方,故稱為“萬綠湖”。此湖比杭州西湖大68倍,最深水位為114米,乘船暢遊湖區,宛似投人綠色的環抱。最絕的還是水,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水色可分為“春綠、夏碧、秋清、冬墨”,真是綠得淋漓盡致,層出不窮。登上鏡花嶺,芬芳不絕,山花遍地。還有“雙龜出海”、“三潭映綠”、“萬綠秀色”、“鱷魚奔波”等美景連連。對歌台則又是一個遊客開心小憩之地,如唱起客家山歌,歌聲悠悠揚揚地回蕩在蒼山之間。裏麵還有以鬆的奇特形態而出名的奇鬆島,來這裏觀鬆,毫不遜色。凡到過萬綠湖的人,無不讚歎這裏是“藍天、碧水、白雲、青山”的人間仙境。萬綠湖之美,除了能欣賞秀麗風光外,更可貴的是還能上一堂別開生麵的環保課,引導每一位到萬綠湖的客人去愛護大自然,珍惜環境,保護生命之源,成為環保使者,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汪碧水,一方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