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巨大無比,美麗富饒……人類像嬰兒依偎在母親懷裏一樣依偎在大海的身旁。
沿海,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帶。全世界有50%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50公裏範圍內。因此這裏也成了各國城市和工業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日本全國三分之一的城鎮,三分之二的人口,大約60%的工業分布在狹長的沿海地帶;美國60%以上的人生活在海岸帶。地中海的法國和意大利沿岸,密集著5萬多家工廠。我國東部沿海,也是全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11個沿海省、區、市土地麵積雖然隻占全國的不足14%,而人卻占40%,國民產值占60%以上。
造成沿海人口、城市和工業高度集中的原因很多。例如這裏氣候溫和濕潤,風景優美,又有“漁鹽之利,舟楫之便”等等。然而,把海洋當作一隻裝不盡、填不滿的垃圾桶,可以隨意處置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也許是人類作出“臨海而居”這一抉擇的重要初衷之一。自古以來,從海洋裏獲取各種資源,把無用的廢物扔進去,已經習以為常,成為天經地義的了。
那麼,海洋究竟是不是一隻垃圾桶,可以允許人類長期地、無節製地用來處理各種廢棄物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不妨先讓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往一盆清水裏滴一滴墨水,它便慢慢地散開、變淺、消失,水幾乎還和原來一樣幹淨。可是如果不斷地滴下去,水的顏色就會逐漸變深,最後成了一盆黑水,既不能飲用,也不能洗衣服……可見幹淨的水裏混進了少量的髒東西,不僅看不出有什麼變化,對水的用途也不會有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混進去的髒東西太多,就會使水變質,破壞了它的本來用途,我們就可以說這盆水被墨水“汙染”了。
海洋,也可以把它當成是一隻大水盆,裏麵的髒東西多了也會被“汙染”。根據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下的定義,海洋汙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包括河口),因而造成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捕魚等海洋活動,破壞海水的正常使用價值和降低海洋環境的優美程度等有害影響。”由此可見,海洋汙染是人為引起的,而且對海洋造成了有害的影響。那些由於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災害,如水土流失、海底火山爆發等,給海洋造成的破壞則不屬於海洋汙染的範疇。
海洋汙染是眾多環境問題中的一類。嚴格說來,自人類誕生以來,就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係問題。隻不過在漫長的歲月裏,人類隻是采集和捕食天然食物,對環境的影響和動物差不多,主要是通過生活活動和生理代謝過程與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人類主要是利用環境,而很少對環境造成損害。因此那時基本沒有環境問題,更沒有海洋汙染。
隨著人類學會了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人類改造和破壞環境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也產生了環境問題。但還局限於水土流失、水旱災害、沙漠化、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等。在區域上也隻是局限於陸上。
16─17世紀,人類文明史上出現了一次以科學技術發展為主要標誌的偉大革命,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環境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近百年來,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人類在改造環境,征服大自然的曆史進程中更以空前的步伐前進,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現代文明。但隨之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工業生產的發展,使人們在認識自然對象中不斷發現新的屬性。例如以前隻把石油當作燃料,後來又認識到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從而大大擴大了原材料的使用範圍。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原來在自然界沒有的物質。在17─18世紀,工業生產主要是對自然物體進行機械加工,改變其物理性質。這時,有金屬粉末和碎屑產生。19世紀到20世紀,由於化學工業的發展,人們掌握了物體的化學性質,於是有了許多以元素和人工合成物質形式出現的廢物,特別是砷、汞、鉛、酚、氰化物等一類毒物。20世紀中葉以後,人們的研究又深入到原子核內,實現了人工重核的衰變和輕核的聚變,產生了原子能工業。這樣就出現了放射性廢物。石油等能源利用範圍的擴大,使工業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蒸汽機燒木炭和煤,放出煙塵;內燃機燒汽油和柴油,鍋爐燒重油、原油,放出二氧化硫……。總之,人類從地球深處喚醒了沉睡的自然力,同時也帶來了毒氣、毒渣和廢水,不僅汙染了陸地和大氣,也汙染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