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大獨裁者》(1 / 3)

有了財富和名聲,我才知道輕視寶劍、權杖和馬鞭的象征,將它們看作是勢利的標準。

——卓別林

(一)

《摩登時代》對主人公的命運做了突出的刻畫和描寫,它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滿,甚至是觸怒了一個國家。德國的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剛剛掌權,就下令全國禁映這部影片;美國的一些評論家也指出卓別林的這部影片的政治傾向是完全接近共產主義,他明顯地宣稱自己是個大實業家和警察的敵人。

這些爭論讓卓別林不勝其擾,他不想聽到關於這部片子的任何消息,便決定出去度假。恰巧當他和寶蓮剛到舊金山,看到隨運的行李上打著“中國”的標簽,便決定一起去中國。寶蓮還說,去中國是她的一個夢想。

“可是我們連衣服都沒帶啊?”

“到那裏再去買好了。”

就這樣,卓別林和寶蓮來到檀香山,到了被稱作“東方之珠”的香港。在浪漫的南中國海濱,他們秘密結婚了。隨後半年的蜜月旅行讓卓別林的精神徹底放鬆下來。

等到他們再度回到貝弗裏時,製片經理告訴卓別林:他又一次成功了,《摩登時代》在全歐洲風靡;而寶蓮也因為這部影片一炮而紅,派拉蒙公司聘請她拍了好幾部片子。但是,卓別林自己卻愁雲不散,他既為啞劇藝術的過時而感到惋惜,又發覺自己若拍有聲片一定不會超過默片的成就而躊躇不前。

卓別林經常與寶蓮各忙各事,兩人的感情也日漸生疏,漸漸分歧也增多了,這樣的裂痕讓兩人的婚姻走到盡頭。

感情始終不是這位藝術家生活的重心,很快,卓別林又將滿腔精力投身於他所熱愛的事業中去了。

1937年,世界局勢風雲變幻,以德國為首的協約國締結了反共產國際同盟。世界大戰一觸即發。

早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時,就已開始了加緊迫害進步人士和猶太人的步伐,擴軍備戰的野心也一點點顯露出來。卓別林在那時就注意過這個人,他曾收到美國記者範德比爾特訪德時寄給他的一套明信片。

明信片上是一套希特勒演說的畫麵。他在向人們大聲疾呼,手掌彎曲得像兩個爪子;還有一張他敬禮的,右手向斜上方揮起。卓別林覺得可笑極了,看到他那個樣子,就想在他手上放上一疊齷齪的盤子。

而希特勒的模樣更讓他驚異:鼻子下一小撮整齊的胡子,腦袋上豎起幾根亂發,像極了卓別林扮演的夏爾洛。但這人卻不像夏爾洛那般善良,他甚至是殘忍的,卓別林的好友愛因斯坦夫婦就因為希特勒的迫害而離開德國流亡美國。希特勒還設立了集中營,迫害猶太人。他所率領的納粹為了發動戰爭不顧一切的卑劣行徑讓卓別林氣憤不已。

1937年,卓別林放下正在為寶蓮創作的劇本,打算寫一部與當前局勢有關的劇本。恰巧英國電影導演、製片人科達在與卓別林的聚會中談到:可以編一部關於希特勒和流浪漢的故事。他們的外貌很相似,都留著小胡子,通過麵貌的誤會能夠引出許多笑料。

卓別林當時並沒有在意這個提議,他覺得希特勒隻是個可笑的瘋子。但隨著戰爭陰雲的逼近,他的想法有了改變,這部新的有聲片也有了突破點。他可以一人分飾兩角,讓希特勒信口胡說,而流浪漢夏爾洛還可以不開口。

這是個一舉兩得的好機會,他可以盡情地嘲笑、模擬這個人物。主線有了,卓別林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直至1939年春,曆時一年半的劇本創作終於完成了。隨後,卓別林又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分鏡頭劇本。

卓別林將自己的這部精心拍攝的影片命名為《大獨裁者》。

(二)

在《大獨裁者》中,卓別林構思了托曼尼亞國獨裁者、雙十字黨黨魁興格爾和猶太理發師兩個主角。他們相貌相似,均由卓別林扮演。還有一個猶太姑娘哈娜,由寶蓮扮演。

在片頭字幕中,卓別林寫道:

“雖然獨裁者興格爾和猶太人理發師兩人完全相像,但那不過純粹出於巧合而已。——這裏敘述的是在兩次大戰之間,瘋狂支配了某一時期的故事。這個時間,自由遭到踐踏,人性被橫加蹂躪。”

故事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托曼尼亞國軍隊的長射炮陣地上,有個小個子士兵(卓別林飾)把碩大的炮彈裝入炮筒,司令官隨即命令他們對準巴黎聖母院開炮,結果沒有命中。再次發射時,炮彈爆炸。小個子士兵本來是個猶太理發師,結果被強行帶來當兵。他無意中救了飛機師,但自己卻得了腦震蕩,戰後被醫院長期收留治療。

托曼尼亞國戰敗了,國內發生了政變,雙十字黨領袖、小個子興格爾成了統治者。國內到處飄著雙十字黨黨旗,塗抹著巨大的雙十字。

興格爾發表演說,稱“為了擴張要勒緊褲帶”。於是,一隊高級官員,特別是肥胖的赫林元帥馬上站起勒緊褲帶,結果褲帶斷了……

興格爾瘋狂地演說,聲音如同鬼哭狼嚎。他太激動了,連他麵前的麥克風架子都被烤彎了。他殺氣騰騰的架勢把麥克風嚇得連連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