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潘利國大約是2005年他在遼寧省政府任副秘書長時,具體為張文嶽省長服務。當時,某地欠我企業工程款若幹三年未還,我跑了多次未果,隻好向文嶽省長求援,文嶽省長指示,利國秘書長落實,機要秘書韓冰督辦,不到一周,全款歸還。
為此,我得出兩個結論:一、世上無難事,分誰辦和怎麼辦。二、領導指示後,落實的人工作很重要。此事自始至終我既未見到潘秘書長也未通過話,但是潘秘書長卻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做事踏實,雷厲風行,講求實效。未見其人,感受其人。
我第一次見到他是2006年,全國統戰部第一副部長胡德平、遼寧省委統戰部部長高鵬率領我們到阜新市新建工業園區為光彩事業剪彩。我的身份是民建沈陽市委副主委、代表企業。在會上,我第一次見到潘利國市長(還有市委書記姚誌平),他介紹阜新市情,歡迎各位領導和企業家到來。初次見麵他給我留下的是沉穩、老實的印象,之後姚書記和潘市長陪我們參觀了全國最大的阜新市海洲區露天煤礦。那天有霧,我們登上二樓的觀景台,俯視下麵,一片白霧,未見到露天礦是什麼樣,在這整個過程中我拍了許多照片,利國市長很配合,一直是滿麵笑容。我覺得他脾氣真好。
傍晚,市政府在迎賓館召開答謝晚宴並伴有歌舞晚會。胡德平副部長高歌一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獲得熱烈而長久的掌聲。我接過胡部長的話筒,對著滿場的聽眾說:“我來阜新本是想著看潘利國市長和瑪瑙的,我還意外地聽到胡部長動聽的歌聲。記得我中學時看到作家吳伯簫說過,感人的歌聲留給人的記憶是長遠的,無論是哪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最初在哪裏聽過,哪裏的情景就會浮現在眼前。環境、天氣、人物、色彩,甚至聽歌時的感覺……”下次我再聽到這首歌,會想起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的,特別是想起潘市長和胡部長。胡部長唱的雖然是《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但他分明是在號召我們走在阜新市發展和建設的大道上。最前麵桌上的潘市長興高采烈地為我鼓掌。那天晚上,他興致很高,我看到了他有激情的另一麵,我堅信,隻有有激情的人才能夠建設好城市,我想有機會時,一定來阜新投資。那次的兩整天,我接觸了許多阜新人,潘市長領我們也參觀了一些企業,上自市長下至黎民百姓,我覺得這裏民風很淳樸,你走在大街上,無論向誰問路,都會很熱情地為你引路,又很好客。商人,特別是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商人,投資掙錢並不一定是主要目的,感覺和心情很重要。投資其實是奔人和環境來的,我決定要到阜新投資。
大約2008年,阜新市政府在遼寧大廈召開液壓行業現場推介會,我事先知道潘市長要來,就給他寫了一張字條,放在他的桌麵上,告訴他我來了,坐在主席台下第一排,穿粉色衣服。潘市長上台後,看完信,衝我點頭微笑。會後,寒暄幾句,我請他在沈陽吃飯,他說下午阜新還有會,匆忙地走了,連午飯也沒顧上吃。望著他的背影,我心裏充滿了敬意。當個市長,在外人眼裏全是風光,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為了項目,為了招商引資,為了一個地區的發展,風塵仆仆,像演員趕場似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忙忙碌碌,緊緊張張。演員趕場有巨額收入,但潘市長每月幾千塊錢工資,操心的卻是190多萬人的吃飯、就業、發展等大事。社會貢獻不同,收入與付出嚴重不成比例,像潘市長這樣的人,他是為公共利益做事的,我隻能切實地做些工作,為他分憂。我就在那一刻,決定到阜新投資。
2009年,當我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後,給他打了電話,他接電話時,一點兒也沒感到意外,他那時在台灣,說:“我回來後,會與你聯係。”果然,不到一周,他的秘書小劉告知我:“潘市長回來了,請你來一趟。”約定了日期後,我把去阜新的時間路線都告知了劉秘書。潘市長本人又親自打電話問我:“是否考察好了,有無把握,可別賠錢。”囑我再三。我告知:“您不在家的時候,我已經考察很久了,我已熟悉了阜新的每一條街路。”他又問:“你需要哪些部門配合?我找一把手為你服務。”我說了幾個部門的一把手。從省城沈陽至阜新高速公路的綠化很美,越接近阜新我的心情越明朗,182公裏的路,劉秘書代表潘市長一共給我打了五個電話,平均每36.4公裏一個電話,問我走到哪裏了、路況安全等等。潘市長也親自打了兩次電話,反複叮嚀我慢開。我一路上就這樣地被感動著。剛出高速路口,市政府指派的接我們的車已經靜候在那裏,我們直接就到市政府迎賓館的最大包房。潘市長及項目所涉及的各主要領導都到齊了,潘市長向我一一做介紹後,對在座的各位說:“盡全力支持該項目,有困難就找各部門的一把手,如果一把手辦不了,你可以直接打我手機或發短信。”之後潘市長向我介紹,“你所要投的項目,在你之前半年,已有外地的客商來談過了,我們已有過合作意向,但未達成協議,也並未實際投資,如果你想做,可以競標。商品經濟,可以自由競爭,誰中標誰幹吧!”市長的好意我非常心領,但轉念一想,有不妥之處。我就對潘市長說:“對方既然已來了半年,一定做了不少辛苦的準備和投入工作,我的企業到這裏來,不是為了搶誰的飯碗,而是為了共贏,讓一個地區更好更快地發展,這也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現在外地客商占的是最好的地段,我當然想做,但人家也是先入為主,我不想讓市政府去得罪人。這樣,您問一下那企業,如果做,我們就不爭了;如果對方不做,我們做。如果因為我們到來,把對方擠走了,這是我不忍做的事;如果他不做,我撿起來,各方都無意見。如果對方不放棄原址,我就選另外的地方做,公平競爭;如果我把對方擠走了,等於政府少一個稅源。”我說完這話,在座的所有人都認真地端詳我一番。之後,潘市長讓下麵的部門找了那位投資商,結果,原先還有些猶豫不決的投資商加快了投資的速度。三個月後,幾乎與我們同時,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設。而我選址在那家公司根本沒看上眼的路段,最後,我們兩家投資商都做得不錯,政府也滿意,實現了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