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年近七十,從正處崗位上退休,高級工程師,愛人是教授,女兒女婿定居國外,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我女兒是他愛人從小教大的,並學有所成,因此我們經常到他家串門。說到事業和家庭,我評價:“叔叔,你的生活水平在中等偏上的程度。”他承認自己的現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問他:“你對自己的生活是否很滿意?”他說:“還行,也不算特別滿意。”他說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總結出了自己失敗的原因。
第一,過於追求完美,做事不應事必躬親。
他舉例:“有兩次,分別在單位和家,擰煤氣管道的螺絲,本來已經擰緊了,沒有問題,但我橫看豎看都不夠美觀,螺絲扣跟管子沒在一個水平線上,我左看右看都不順眼,就用鉗子又擰了一下,就是這麼一擰,螺絲斷了,煤氣噴了出來,險些釀成大事故,兩次都是一模一樣的原因和結果。你想,誰會注意這麼一個微小的細節,又有誰會在意呢?偏偏我在意了,所以我失敗在過於追求完美上。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美,隻有接近完美和相對完美,我追求的是不現實的東西,因此失敗了;再則,這本來應該是我手下工人幹的活,我偏要自己幹,對誰都不放心,這是自討苦吃。”
第二,與領導的關係沒處理妥善。領導用兩種人,一種是奴才,即喜歡溜須拍馬的人;一種是人才,即幹活的人。他說:“我就是一個隻會幹活不會溜須的人,參加工作至今我從未與任何一個領導走近,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可是所有領導家的大門朝哪開我都不知道。其實,現在看來,這是很大一個缺點,你跟領導走得不近,領導就不能發現你,不能發現你,又怎能提拔你?我如果早點明白,怎麼也能幹到副廳退休啊,所以,不善於處理與領導的關係,這是我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未能把技術轉化成生產力,說白了就是沒能實現讓技術生成錢:“我組織過好幾次大的科研項目,比方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就發明了有線電視的天線,還發明過大鍋蓋(即有線信號接收器),但是我都是把這些工作做完之後交給單位了,成果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單位領導也是這麼使用我的。現在想來,如果那時,我能組建一個公司去掙錢,那我現在可就成大富翁了。所以,我幹的都是工程師的活,而不善於將技術轉變成生產力,我沒有完成從工程師到管理者到老板的轉變,因此我失敗了。現在的老板,很多其實都不懂技術,隻因為他們善於把技術轉變成價值,可我恰恰失敗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我說:“您還不到70,肯德基老板創業時已經76歲了。”他笑了,他說:“目前,我正在研究一項手機的新技術,不久將麵世。”談話在意猶未盡中、在我們共同的樂觀期待中結束了。
2011年10月於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