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民國初創(1 / 2)

這之後,光複會與孫中山等領導的同盟會雖然在反清革命鬥爭中,聯合進行革命活動,但雙方的矛盾並未完全消除。武昌起義槍聲一響,各地紛紛獨立,海外的革命者立即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

劉文典回憶說:“記得有一天下午,章先生正在拿佛學印證《莊子》,忽然聽見巷子裏賣號外,有一位同學買來一看,正是武昌起義的消息,大家喜歡得直跳起來。從那天起,先生學生天天聚會,但是不再談《說文》《莊子》,隻談怎樣革命了。”

章太炎於當年11月回到上海。他剛安頓下來,就以革命元勳、革命文豪的身份,發表許多言論,其中不少與孫中山等人的主張不同甚至相反。例如,黃興等人打電報給他,請教關於擴大革命黨的意見,他卻回電說:“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天下為公,乃克有濟。今讀來電,以革命黨人召集革命黨人,是欲以一黨組織政府。若守此見,人心解體矣。諸君能戰即戰,不能戰,弗以黨見破壞大局。”

在革命的緊要關頭,他卻要取消革命黨。因為他認為,黨派是自私自利的產物,“黨”這個字在古代漢語中,不是一個褒義詞。搞革命,應該公平對待一切人,不能拉幫結派。這種想法,從理論上說,是高妙的、大公無私的,但在現實中就不免顯得幼稚了。

在建立政府問題上,他的表現說明他對孫中山的意見仍然很大。他比孫中山回國早。南京克複後,有人提議,等孫中山回國後正式成立民國政府。章太炎發表宣言反對,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孫的鄙視,他認為,革命過程中,孫中山躲得遠遠的,有什麼資格回來當領袖?他自己當然也無意於此。

他心目中的人選是:黎元洪為元帥,黃興為副元帥,宋教仁為內閣總理。黎是清軍一個協統(旅長),革命思想並不充分,武昌起義,當革命黨衝進他的宅邸時,他正渾身發抖地藏在床底下,被人們拉出來,不得已就任都督之職。章太炎卻認為他是起義的首義者,資格最老。

但在廣大民眾心目中,孫中山才是真正的革命領袖。所以這年年底,孫中山回國,立即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次年元旦宣誓就職。章太炎心裏不服氣,所以對新政府態度相當冷淡。孫中山委任他為總統府樞密顧問,派人到上海接他。他根本沒有合作之意,隻到南京轉了一圈,就寫信說:“上海江寧,咫尺地耳,若有獻替,郵書半日即至,無必常宿直廬也。”仍回上海居住。對新政府的號令,他也經常挑毛病,孫中山決定采用世界通行的公曆紀年,他發了兩通宣言表示反對,倒不是為了公曆紀年不好,而是說這種改變應該先交國民討論,經公選後實行,方合乎法律程序。

在建都問題上,章太炎也沒有同孫中山站在一起。孫中山隻當了三個月總統,因為軍事實力弱於北洋軍,被迫讓位於答應逼清帝退位、同意建立民國的袁世凱。孫中山提出的條件之一是,民國必須建都南京,因為南方是革命黨的根據地,可以形成對袁的監督。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當然不會就範,使出種種手段堅持建都北京。在南方代表赴北京進行緊張談判的同時,章太炎卻多次發表意見,主張以北京為首都。他的見解自有合理之處,如建都北京,可以防止清廷複辟,也可有效抵抗北方侵略,因為日俄一直是中國的兩大隱患。他認為孫中山等堅持建都南京是出於自私心理,是在圖謀祿位。

章太炎論事,自有偏激之處,但在對新政府的批評中,也有正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