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記憶:
1.近代、現代護理學發展的主要階段及特點。
2.南丁格爾對護理學發展的主要貢獻。
理解與分析:
1.護理概念演變的主要過程及特征。
2..ICN、ANA護理學的概念。
3.護理學專業的任務與範疇。
綜合與應用:
1.討論護理學專業未來發展趨勢。
2.查閱文獻說明未來影響國內外護理學發展的主要因素。
護理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從科學的角度分析,護理學是一門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理論基礎,重點研究預防保健、治療護理、身心康複等專業理論、知識、技術及其發展規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護理學的內容及範疇涉及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及文化各個層麵,它以科學的思維對護理學現象進行整體的研究,探討其在護理服務過程中的本質及規律,並形成具有客觀性及邏輯性的科學。從藝術的角度認識,護理學也是一門研究護理行為及護理技術應用藝術的學科。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護理學及其相關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護理的內涵不斷擴展,護理的範疇不斷拓寬,護理理念和工作模式等都發生了諸多改變,護理學在人類健康事業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你想去領悟護理的真諦嗎?你想用護理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嗬護生命嗎?那就在本章的引導下進入這個神聖的專業領域,努力學習成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吧。
案例與思考
案例11:
1854—1856年,英、法等國與俄國爆發了克裏米亞戰爭,英軍的醫療設備及醫療條件非常落後,傷員得不到合理的救護,死亡率高達42%。這種狀況被新聞媒體披露後引起了英國朝野的極大震動和輿論的嘩然。佛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le,下稱南丁格爾)憑著對護理事業的執著追求及抱負,頂住前線醫院的抵製和非難,率領38名護士自願到前線護理傷病員。在前線醫院的工作中,她充分展示了各方麵的才華,利用自己的聲望及威信募捐3萬英鎊添置藥物及醫療設備,改善戰地醫院環境和條件,改變醫院組織結構;設法改善傷病員營養,創造適合傷病員康複的最佳環境;建立巡視、消毒等製度,親自為傷員清洗傷口;注重傷病員的心理護理,親自為其代寫家書,傾聽其訴說疾苦,促進了傷病員的傷口愈合和心理康複,被譽為“提燈女神”(the.lady.of.lamp)。在她和護士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傷病員死亡率下降到2.2%。她們的高尚行為和奇跡般的護理效果被英國媒體報道後不僅震動了整個英國,而且也改變了許多人對護理的認識。英國政府和皇室授予南丁格爾勳章並為其頒發獎品及獎金,以表彰她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的突出貢獻,她也因此被譽為“民族英雄”。
問題思考
生理1.南丁格爾為什麼要冒著死亡的危險奔赴前線?
心理2.南丁格爾親自為傷病員代寫家書有什麼作用?
社會文化3.克裏米亞戰地救護中南丁格爾采取了哪些有效的護理措施?
4.南丁格爾為什麼能夠改變許多人對護理的認識?
一、國外護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護理學是最古老的藝術,又是最年輕的專業。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生、老、病、死的問題,為了解除或減輕病痛,人類發明創造了各種護理方法,逐漸形成了護理。護理學經曆了漫長的曆史發展時期,且每一時期都具有明顯的曆史特點和科學發展的印記。
19世紀中葉以前,世界各國醫院極少,醫療與護理沒有明確分工,多由教會的修女承擔,她們出於愛心及宗教意識為病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此時的護理局限於生活照護,尚無科學的內容,也沒有正規的教育。這一時期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早期護理學的發展
1.公元前的護理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護理活動,但早期的醫學及護理並無科學依據,醫、藥、護不分,並持續數千年。人們從迷信的角度認識疾病,並采用巫術等方法治療疾病。因此,當時有關醫學及護理方麵的記錄主要是對一些文明古國醫療及護理相關發展的記錄。
(1).埃及: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科學方麵的最大貢獻是醫學。如查脫(That)醫生創造了王室屍體的防腐保存法——木乃伊的製作,在此影響下人們逐步開始對人體進行研究,應用各種草藥、動物及礦物質製成丸、膏等製劑治療疾病,通過飲食及衛生計劃預防疾病傳播,同時也有了傷口包紮、止血、催吐、灌腸以淨化身體等護理技術。但當時埃及的宗教與醫學不分,治療疾病主要以驅魔等宗教手段為主,主要由女性承擔護理工作,為病人及老人等提供護理。
(2).希臘: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破除宗教迷信,將醫學引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使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成為醫學早期的黃金時代。他認為從事醫療的人應以觀察、診斷、記錄等方法探求疾病的原因,然後對症治療;為了抵製“神賜疾病”的謬說,他提出了著名的“體液病理學”,還教會人們應用冷、熱、泥敷等護理技術治療疾病;他最早製訂的醫生道德準則——《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仍被許多國家尊為醫學道德的規範。
(3).羅馬:最富有的法米利亞(Farmilia)家族創建了私人醫院;醫生伽倫(Galen)以人體解剖的觀點創造了獨特的醫學體係;當時的羅馬人們已經非常注意環境、個人衛生及保健,如供應清潔的飲水、修建浴室及大型體育場所等,是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的早期階段。
(4).印度:著名的佛教國家,早期的醫療及護理都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以巫術及魔術為主的治療及護理手段都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公元前1600年古印度波羅門教的《吠陀(The.Vedas)》中記錄了道德及醫療行為的準則,要求注意公共衛生設備、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並敘述了外科及疾病預防等方麵的內容。公元前3世紀阿索卡(Asoka)統一印度,按照佛教的教義建立了東方最早的醫院,並培養醫護人員,重視疾病預防,組建了由醫生、護士、藥劑師等人組成的與現代類似的健康治療小組,職責分明,共同承擔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工作。當時由於宗教的約束婦女不能外出工作,由男性承擔護理工作,要求他們身體健康、善良勤勞、忠於職守、具有照顧病人的技能,能夠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順從醫生等,被視為最早的“護士”。
2.公元初期的護理(公元1—500年)公元初年基督教興起,開始了教會對醫療護理1000多年的影響。此期護理帶有很強的宗教色彩,沒有真正的科學意義。主要以基督教會的宗教意識安排組織護理活動,由沒有接受正規護理訓練的修女履行宗教的博愛、濟世宗旨,認真護理病人。此階段可視為護理的最初階段。當時在基督教會的讚助下建立了許多醫院、救濟院、孤兒院、老人院等慈善機構,由女執事訪問服務對象。公元400年基督教會的菲碧(Phoebe)首先組織修女成立了護理團體,從事護理工作,此後一些護理團體相繼成立,使護理工作實現了組織化、社會化,其中重要的影響人物還有瑪賽拉(Marcella)、菲畢奧拉(Fabiola)及波拉(Paula)等。
3.中世紀的護理護理的發展主要以宗教及戰爭為主題。工作環境分為一般醫療機構及以修道院為中心的教會式醫療機構。教會式醫療機構遵循一定的護理原則,根據病情輕重將病人安排在不同的病房;護理的重點是改善采光、通風及空間安排等醫療護理環境。
中世紀由於羅馬帝國的分裂,歐羅巴處於群雄割據的混亂狀態,人們開始民族大遷徙,被疾病、戰爭及天災所困擾。醫學及護理學的發展極為落後,沒有明確的分科,條件極為簡陋,管理混亂,機構設置雜亂無章。中世紀後期基督教與穆斯林教為爭奪耶路撒冷發動了長達200年之久的十字軍東征。連年的戰爭使傷病員大量增加,需要隨軍的救護人員,為此一些信徒組成了救護團,男團員負責運送傷員、病人和難民,女團員負責在醫院提供護理服務,護士的人數大量增加。當時的護理重視醫療環境改善、護理人員訓練、護理技術發展、在崗教育、服務對象關懷、工作職責劃分等很多方麵,但護理培訓及護理實踐仍很不正規,也沒有足夠的護理設備,傷病員死亡率很高。
在戰爭之外的歐洲各國普遍建立了醫院,大多由教會控製,護理工作主要由修女承擔,但需要接近男性身體的工作被明令禁止,必須由奴役來完成。護理逐漸從家庭式的自助與互助模式走向規模化、社會化及組織化。
4.文藝複興時期的護理從14世紀開始,由於文藝複興、宗教改革及工業革命的影響,文學、藝術、醫學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與進步,出現了一批醫學科學家。如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Vasalius)編寫了世界第一部《人體解剖學》;英國威廉·哈威(William.Harvey)發現了血液循環的原理。從此,近代醫學開始朝著科學的方向發展,並逐漸演變成一門獨立的專業。但由於重男輕女、宗教改革、工業革命等影響,護理事業進入了長達200年的黑暗時期,停留在中世紀的狀態。當時由於婦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宗教的原因,修女不能在醫院或其他醫療場所繼續照顧病人;同時工業革命在促進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的拜金意識,削弱了人們的愛心、奉獻及自我犧牲精神,護理工作不再由充滿愛心的神職人員擔任,而主要由貧困家庭生活所迫的婦女承擔,她們沒有接受過護理訓練,缺乏經驗、熱情及愛心,愛慕錢財,態度惡劣,致使護理處於混亂不堪的癱瘓狀態。直到1576年,法國天主教神父聖·文森保羅(St.Vincent.De.Paul)在巴黎成立慈善姊妹會,成員並非一定是教會神職人員,經過一定培訓後深入群眾,為病弱者提供護理服務深受歡迎,也使護理逐漸擺脫教會的束縛而發展成為獨立的職業。
(二).現代護理學的發展
19世紀後期由於科學的不斷發展,醫院數量不斷增加。天花的流行和英國的殖民戰爭等使社會對護理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歐洲國家相繼開設了護士訓練班,護理的質量及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護理的內涵也具有了一定的科學性。1836年德國牧師西奧多·弗裏德爾(Fliendner)在斯瓦茨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較為正規的護士訓練班,招收身體健康、品德優良的教會女執事進行訓練;而1860年南丁格爾在英國倫敦聖多馬醫院開辦的世界第一所護士學校則是現代護理學發展的裏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
1.南丁格爾時期的護理19世紀中葉南丁格爾首創了科學的護理專業,使護理學逐步走上了科學發展的軌道和正規教育的渠道,是護理學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標誌著現代護理學的開始。此期國際上稱之為南丁格爾時期(Nightingale.period)。
南丁格爾1820年5月12日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後隨父母遷居英國。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精通多種語言,擅長數理統計,在上流社會生活中非常活躍。但她認為自己的生活應該更有意義,並在日記中寫到“我聽到了上帝在召喚我為人類服務”,而做一名好護士就成為她唯一的夙願。當時英國從事護理工作的人除修女外,就是一些為了生計的貧困婦女,社會上也有鄙視護理的現象。南丁格爾不顧家庭的阻撓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毅然決定去做護士。她曾到法國、德國、希臘等國考查護理概況,充實自己的閱曆,堅定了立誌於護理事業的決心。她自學有關護理知識,積極參加醫學社團關於社會福利、兒童教育及改善醫院設施等問題的討論。1850年隻身前往德國凱撒斯韋特(Kaiserswerth)參加護士訓練班,並深入調查英、法、德等國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嚴重問題。1853年她又去法國學習護理組織工作,回國後被任命為倫敦婦女醫院院長。她特別強調新鮮的空氣和舒適、安靜的休養環境對病人恢複健康的重要性,仍以生活護理為主。
1854—1856年英、法、俄等國爆發了克裏米亞戰爭,如案例11所述,南丁格爾率領38名護士經過大約半年的艱苦努力,不僅使戰地醫院狀況明顯改觀,而且使傷病員的死亡率由42%降到了2.2%,她被士兵們譽為“提燈女神”。經過這場戰爭的護理實踐,南丁格爾更加堅信護理是一門科學。她終身未婚,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護理事業。
南丁格爾對護理事業發展的貢獻主要有:
(1).為護理向科學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南丁格爾提出的護理理念為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她認為護理是一門藝術,有其組織性、務實性及科學性;她還確定了護理學的概念和護士的任務,提出了公共衛生的護理思想,重視病人的生理及心理護理,並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護理環境學說;由於她的努力,護理終於擺脫了教會的控製和管理,成為一門獨立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