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壽命短促的第一代(1 / 2)

“禮炮”號空間站從1971年4月19日發射命名為“禮炮1”號到1976年6月22日命名為“禮炮5”號升空,劃為第一代空間站。這5座航天站壽命一座比一座長,駐站宇航員工作天數越來越多,進行的科研項目和內容也逐漸增多,在這期間多次與載人飛船對接,還試驗了由不載人的“聯盟20”號飛船給“禮炮4”號運送燃料,從而使它在太空運行的時間延長到15個月,這對向“長壽命空間站”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代空間站純屬試驗性飛行,但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特別是證明人能夠在太空失重條件下長期生活廣還進行了空間站與宇宙飛船的對接試驗和演練,為以後組成多元複合體積累了經驗,同時在站上述開展了冶金和晶體生長等實驗工作。第一代空間站存在舶主要問題是隻有一個對接艙口,隻能與一艘飛船對接,而這艘飛船又擔負“軌道救生艇”的值班任務,使後勤補給問題難以解決。加之乘員工作、生活艙容積很小,所帶生活用品和實驗用品有限,因而使宇航員駐站時間和實驗工作都受到了很大限製。

“禮炮1”號空間站由對接過渡艙;軌道工作艙和服務艙等三大部分組成,總重18.5噸,最大直徑4米,總長12.5米。

對接過渡艙是直徑2米的圓筒。它有一個供,“聯盟”號飛船停靠的對接艙口。“聯盟”號飛船和“禮炮1”號對接後,飛船裏的宇航員從這裏進入“禮炮1”號。對接過渡艙裏裝有一部分天體物理儀器和控製儀表板。

軌道工作艙由直徑3米和4米的兩個圓筒組成。它既是宇航員的工作場所,也是宇航員睡覺和休息的地方。這裏有大量的儀器、儀表和控製板,其中有一台高達3米的大型錐狀望遠鏡,名義上是用來觀測太陽,實際上很可能用來偵察地麵。軌道工作艙的兩邊是氣體再生和過濾設備,以及生物醫學的研究儀器。艙裏氣壓是一個大氣壓,溫度是17℃左右,使宇航員在那裏像在地麵一樣。

服務艙在“禮炮1”號的最後邊,它是一個直徑2米的圓筒,裏麵裝有變軌發動機和推進劑。“禮炮1”號通常在離地麵250千米高的近地軌道上飛行。它離地麵的高度比美國的“天空實驗室”要低(“天空實驗室”離地麵是430千米),容易看清地麵目標。但是,離地麵越近,空氣阻力越大,空間站的飛行壽命越短。“禮炮1”號有了變軌發動機,就可以隨時開動變軌發動機來修正飛行軌道,延長飛行壽命。這是“禮炮1”號比“天空實驗室”優越的地方。

在對接過渡艙和服務艙外麵,裝有4塊太陽能電池帆板,供給“禮炮1”號全部儀器設備所需要的電能。

“禮炮2”號到“禮炮5”號,結構做了兩項重大的改進:

第一項,減少了一塊太陽能電池帆板,三塊太陽能電池帆板裝在軌道工作艙的外麵。這些帆板在軌道上展開後,能對準太陽,這樣不僅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供電效率,而且能對空間站起平衡穩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