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山上的青年與老人(1 / 2)

十萬大山,華夏桂西南尚存的未被人類過度開發的古老山脈,山中諸山皆綠,諸峰皆秀,無石不奇,飛泉流瀑,巒峰疊嶂,古木參天,流水潺潺,古道幽深。山中物種豐富,生物鏈十分完整,期間狼嘯虎咆,猿聲四處,間或鳥鳴聲聲,更顯山澗幽靜。

****************************************

青峽峰,山中諸多山峰中不知名的一處山頭,其間景色幽美,但因為人跡罕至,更添了一份冷清。

青峽村——位於青峽峰下的一個幾十戶的小村子——村子何時開始存在已經不可考,隻因靠著青峽峰而得名,名字倒也有幾分詩意。

村子隻有一條開鑿在崖壁上的羊腸小道通往外界,隻能步行,不通車馬,交通極其不方便,到最近的鎮上也得七、八個小時,夜路又不安全,出去一趟就得花一夜住宿錢,對於村裏人來說花這住宿錢可太冤枉了,所以沒有大事村裏人一般也不出去。

不過這也導致在日益喧囂的現在,這裏倒是一方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但村子人沒有這種吃飽喝足、無病呻吟的想法,村裏一代代的人隻希望政府能幫著修一條能走牛車的道路。

政府倒是來勘探過幾次,但看到這裏複雜的地形和核算後的造價,都是驚出一身冷汗,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最後鎮裏提出了整體搬遷,但村裏人又離不開這祖祖輩輩生存的地方,再說在這裏,土地還算肥沃,地形還算平坦,風雨還算調順,田裏收獲不錯,偶爾還能從山裏搞點野味,生活倒也不虞。慢慢的,修路這個願望就被村裏人悄悄的埋在了心裏,不再提起。

************************************

清晨五點,天色微亮,薄霧如絲般緩緩地籠罩著青峽村,一些屋頂的煙囪已經嫋嫋地升起了炊煙,偶爾響起兩聲犬吠,更顯一片寧靜。

此刻,在林間的山路上,已經有個青年在狹小的青石板路上跳躍著。

青年大約二十歲的年紀,一米八左右的身高,一張普通微帥的臉龐,到也不顯得十分出眾,微閉的雙眼似闔未闔,顯然對他這個年紀的年輕人來講這個時間正是睡覺的好時候。

青年顯然對道路非常熟悉,每到拐彎的、難走的的路段總是預先變向,一點沒有打攪他的補覺,連速度都沒有降低。

年青人的走路姿勢也很奇特,前腳掌著地,彈跳著往前,但又不顯得笨拙,反而有一種飄逸的味道,跟山中的靜謐很和諧很統一。

大約一個小時之後,天色漸漸大亮,山林中繚繞的白霧也在慢慢消散。

青年走完了最後一個彎道,隻見眼前廓然開朗,已然來到了青峽峰頂。

峰頂上是麵積大約一百畝大小的平坦的地麵,在前方最靠近懸崖邊是大約有十畝方圓的茂密修長的竹林,在清晨的風中輕輕搖動,發出沙沙的聲響,晃動著一片青翠,令人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靠近竹林有三間木屋,斑駁的歲月痕跡塗抹其上,在木屋周圍是一圈竹籬笆包圍著,竹籬笆中有些竹子生出了新枝,黃綠夾雜,別有生趣。

竹屋兩邊有兩畦菜地,種著一些山區常見的蔬菜,籬笆門通往竹屋門的通道上架著棚子,上麵纏繞著蔬果的藤蔓,逸趣自然。

就像這十幾年來的每一天一樣,青年踏上峰頂的第一步,木屋門打開,嚴絲合縫,一秒不差。

從屋內走出了一個年約七旬的老人,老者一身麻布長衫,目光和煦,頜下一縷長須,連同頭發、眉毛皆已雪白,氣韻自然。

兩人也不言語,青年甚至還在半睡半醒之間,齊齊向木屋左側空曠的懸崖邊走去。青年仍然是奇特的跳躍前行,而老人則是不徐不疾,但速度卻並不慢上半分。

懸崖邊上有兩道石梁,探出懸崖,卻是天然生就,殊為奇特。兩人齊齊走上石梁,來到頂端停住,此時峰頂山風吹過,又兼石梁孤懸,更顯風大,兩人衣玦晃動,石梁下山霧飄動,觀之不知幾許深,一旦失足,定然是屍骨無存,令人觀之心驚膽寒。

老人熟視無睹,青年還是一副瞌睡模樣,兩人猶如閑庭信步般站定後,擺出了一個奇特的姿勢,左手虛抱,右手虛攬,隨之就一動不動。

剛剛有些聲響的峰頂,旋即重新歸於寧靜。唯有清風撩撥著竹葉,“沙沙”地更添一分寂靜。

*************************************

山霧慢慢消散,山風不徐不疾,天色緩緩地大亮起來,新的一天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