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活動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循環的過程。任何一步的脫節,都會影響到商業活動以後的發展。而在社區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就是為以後進一步的發展創造機遇。如果一個商業活動被社區接納了,就能在社區積極的支持和協助下順利地開展,同時為社區本身製造福利。這樣,在社區內,生產、運輸、銷售就能比較順利地進行。整個環節正常運轉了,財源就滾滾而來了。
譚鋒是一家冷飲店的經理。當初,他把店鋪建在某個地區時,曾受到該社區居民的強烈攻擊。該區向來以環境整潔優美而聞名,人們擔心譚鋒的冷飲店會嚴重地破壞該社區的形象,因為用來裝冷飲的容器嗬能會被四處亂扔,弄得社區到處是垃圾。
為了盡快融入這個社區,為自己的商品打開銷路,譚鋒特意花了一筆錢,為社區添置了很多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垃圾箱。這樣一來,不但有利於維持整個社區的幹淨衛生,還使社區環境看上去更為美觀。
譚鋒的做法博得了社區的好感。社區居民被譚鋒的誠意感動了,主動接納了譚鋒的冷飲店。譚鋒的商品很快成為這個社區最喜愛的商品之一。此外,社區居民還主動幫助譚鋒向其他社區推銷產品。為了感謝整個社區的支持和協助,譚鋒設立了一個“青年閱覽室”,使社區裏的青年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在此閱讀到很多有用的書籍。
就在這種與社區互利的狀態中,譚鋒擴大了經營範圍,取得了成功。
正是因為社區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如此深刻的影響,作為一個有遠見的經商者,就不能不注重並搞好企業與社區的關係。從伍德魯夫與譚鋒的例子,我們可以體會到:隻有和社區相互融合、為社區多做貢獻,才能換取社區對經商者的支持和配合。
社區從企業那裏得到的有形和無形利潤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為社區上繳穩定的稅金、利潤和各項費用,為社區創辦各項公益事業,為社區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為社區待業人員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教育,為社區製造知名度。在打入社區時,一個優秀的經商者要審時度勢,在這幾個方麵下足功夫,這樣就一定能在與社區的交往中取得成功,獲得社區的支持與配合。
然而,社區和企業的關係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在為社區作出貢獻的同時,經商者也有一定的需求,企業要占有市場、控製市場、為自己營利。因此,在對社區做貢獻的同時,企業也不能不講求自己的原則。一般來說,這些原則應有以下幾點:
互利性原則:既不能損害社區利益,也不能損害企業的利益。
計劃性原則:作為外部公關的重要一環,企業對社區所開展的活動不能是盲目的。
目的性原則:在具體的活動中要講求目的性。
持久性原則:企業和社區的關係永遠存在,處理社區關係的工作就必須持久地進行。
效益性原則:盡量以最小的投資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公開性原則:對社區的貢獻應該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條件下作出。
企業與社區的和睦關係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客觀需要,也是社區繁榮穩定的可靠基礎。社區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而企業也可為社區作出貢獻和幫助,促進社區的繁榮與發展。因此,企業與社區之間唯有互惠互利、相互幫助、結成和睦關係,才能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
一個優秀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經商者決不會離開社區,孤軍備戰,或者無視社區的需要,隻追求自己的利益、盲目瞎幹。這樣,結局隻能是失敗。
同樣,社區也需要企業的支持與扶助,離開企業,社區不會有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生意人必須謹記一點:社區與企業,分則兩敗俱傷,合則共同發展。
商業活動與公益事業的關係
商業活動是社會重要的活動之一。商業活動為社會提供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企業還應放眼未來,履行其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公益事業作出貢獻。
在吳慶德等編寫的《美國企業經營管理學》一書中,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作出了解釋:企業為了所需的社會福利而必須關心的道義責任即是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對企業的要求,它體現了企業的經濟性和社會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