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信下山後並未騎馬,而是提起內力,施展輕身功夫往雲州城方向奔去。離邊城愈近愈覺得奇怪,隻見邊疆各城百姓皆往南走,行色匆匆,扶老攜幼,一副逃難模樣。
郅信攔住一人,上前問道:“請問此地百姓何故南遷?”
“匈奴狗殺過來了,不跑等死嗎?”那人說完便匆匆走了。
郅信心中隱隱不安,一路加快腳步,看到貌似讀書之人便攔下詢問。
原是,郅信上懸空閣修行第二年,景帝劉啟便駕崩了,其後武帝劉徹即皇帝位。劉徹親政之初就一改先輩黃老無為的作風,興儒學,搞改革,並且厲兵秣馬準備北征匈奴。不料大權在握的太皇太後竇氏,極為不滿劉徹的所做所為,次年即將一幹儒學官吏或處死,或罷免,就連自己本家的丞相竇嬰也不例外。“飛將軍”李廣常年在邊境抗擊匈奴,剛剛得到漢武帝賞識,入朝為官不足一年,又被竇太後貶去雁門關了。
改革之初即遭挫折,更別提發兵北伐匈奴了。武帝劉徹暫時收斂鋒芒,但是血白登求和之恥,洗和親納貢之辱的誌向卻沒有變。暗地裏教邊防各城繼續整頓兵馬,征集糧草陸陸續續送至邊城囤積,不斷培養親信官吏戰將,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終於,就在今年年初,竇太後去世。剛辦完喪事,漢武帝便罷黜當初太後派的官吏,培養自己的親信上位。就在郅信下山的兩個月前,一切準備停當的漢武帝,發四路大軍北征匈奴。
第一路,先鋒將軍李廣,在邊城征集各城精銳善戰騎兵五千出雁門,為全軍先鋒。
第二路,車騎將軍衛青,領軍三萬出上穀,直指匈奴老巢龍城。
第三路,驃騎將軍公孫敖,領軍三萬出代郡,目標匈奴右賢王----叛將韓躍。
第四路,輕車將軍公孫賀,領軍兩萬五千出雲中,負責接應李廣並隨時支援左右兩軍。
如此浩浩蕩蕩的近十萬大軍便出發了。
李廣在雁門關上,接到詳細軍情和受命先鋒率先開拔的聖之後,熱淚盈眶:“想我李廣年近五旬,守衛邊城三十年,終於上天眷顧,賜我建功的機會!”當即將各城當初訓練的精銳騎兵全部調集至雁門關,其中自然有郅信的父親郅成在內。
也許是李廣曆經兩朝均隻能被動防守壓抑太久,五千精騎剛剛集結,即刻出雁門,尋找匈奴主力去了。李廣不愧為飛將軍,這五千精騎又都是常年守衛邊城身經百戰的好手。甚至不乏郅成這樣,雖為一城之守,本不用應征,卻也是熱血沸騰,非要前來。
李廣的騎兵先鋒像一把尖刀一樣,直插敵人腹部,匈奴士兵聞風喪膽。一路上雖遇抵抗,皆戰無不克,攻無不勝。
匈奴軍臣單於急忙召見右賢王韓躍,“李廣勢如破竹,這可如何是好。”
韓躍笑道:“區區五千之眾,何懼。”
軍臣單於忙問詳情。
韓躍獻計道:“單於您親率主力埋伏在狼居山,待李廣軍至便四麵殺出,將其包圍。我自率我部,在山外接應,防止敵軍援軍,亦防止李廣突圍。即刻命右賢王所部,繞過李廣,直取雁門關,李廣傾巢而出,守衛必定鬆懈。但我擔心漢朝庭另有大軍援助,右賢王不可深入,取下雁門關,隻搜刮劫掠周邊城郡,如見敵人異動即刻撤軍。“
單於點頭稱讚,立即傳命集結隊伍去了。
果然,李廣越戰越勇,早就不管其他三路大軍走到哪裏了,孤軍已深入至狼居山附近。衛青,公孫敖,公孫賀皆是從朝廷發兵,多是步軍,而李廣是從邊城發兵,五千將士全是精騎。尤其是負責接應李廣的公孫賀,此人本就是親貴子弟,哪裏打過什麼仗,領著兩萬多人,一路走走停停,遊山玩水,李廣已經直插敵軍複地,他卻還沒到邊城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