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6章 禰衡之誌(1 / 2)

司隸校尉,乃是世宗孝武皇帝所設,最初是監察京師之官,等同於從禦史大夫手中奪取之權,而日後,卻越來越擁有權勢,在西漢末期,司隸校尉便位居在九卿之下,乃當朝大官,而東漢,更是手持京師內軍事,賜予不敬之權,所謂不敬,就是麵對三公九卿,都能不敬犯上,而不會問罪,因為司隸校尉極為特殊,監察京師,上奏天子,可不敬上官。

至於威宗孝桓皇帝時,司隸校尉擁有直參天子,持金銅的權力,手持京師軍政,風頭一時無二,禰衡擔任司隸校尉,卻也沒有甚麼好操勞的,平日裏,司隸校尉自然是苦差事,因雒陽之內,多遊俠好手,此些好手,與諸多世家子弟勾結,可想而知,猶如袁術袁紹此些子弟,曾也為雒陽諸多遊俠之首。

司隸校尉若是處不好,便會跟諸多世家子弟結仇,雒陽內子弟,孰好惹?其叔父輩多為三公九卿,又或者天下聞名之名士,而對待此些世家子,卻不能以閹豎賊寇處置,若是擅自殺之,立刻惹禍上身,曹操擔任北部尉時,可下令斬殺違紀之閹豎親近,因此可搏命,而那些士子,曹操也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此刻,因黃巾動亂,雒陽內世家子弟多從軍隨同作戰,遊俠更是少數,使得禰衡未有甚麼難處,而原先諸多官吏,猶如雒陽令周異等諸多人才為之用,而司隸之範圍,括京兆尹,河南尹,右扶風,左馮翊,另包括河東,河內,弘農三郡,禰衡之權,便是在此些郡縣內監察四方。

禰衡也未有借著新官之威巡視四方,繼續留在雒陽,黃巾平定,並不代表叛亂結束,禰衡心裏知曉,黃巾之後,大亂方才是真正拉開序幕,而首先登場之人,便是如今正在雒陽四處結交好友,等待賞賜的董卓,禰衡便留在雒陽緊緊盯著董卓,他並不希望在自己巡視一圈回來之後就看到雒陽內換了主人。

而劉宏也愈發混亂,先是不顧眾臣反對,對各種官職明碼標價,隻要士子出身,便能以錢財升官,諸多愛好名聲之士子自然不屑於此些事,不過也自然有好此道者,不少官吏賄賂天子,便被天子恩賜官爵,原先官吏,卻是罷免歸家,使得朝中天怒人怨,此些官吏,又無甚麼本事,四處上任,卻是更加擾民。

原先百姓便因黃巾動亂而無處維生,此些貪官酷吏更是使得民生猶如水火,禰衡心裏也對天子有了不滿,試想,若是有些士子對他此等司隸校尉感興趣,便花錢財買之,那禰衡先前之功勳又算的幾何?而此刻,原先名望還算不錯的董卓不知為什麼,忽然向天子賄賂重金,因而升任冀州牧,封曇鄉侯,領破虜將軍。

頓時,董卓名望徹底落地,他可不像崔烈,原先便有著好聲望,即使買了太尉,有人鄙,也未有出惡言,而有無數士子與之絕交,董卓出京之時,未有禰衡相送,送到了雒陽城外,董卓看著禰衡一人,不知為何,麵相頗為悲哀,其拱手言語道:“此番,天子未有賞賜,乃無賄賂之故,不願落得盧公般下場,願為國效力,故而出錢....”

卻是跟禰衡解釋起來,禰衡搖頭言語道:“未有怪罪中郎將之意,吾與中郎將,有同澤之誼,深知中郎將之大誌,不過,還望中郎將莫要怪罪天子,天子之變,或是那毒物所致,冀州原為國之糧倉,此番多有災難,還望中郎將重視民生,使得冀州重整旗鼓!”,禰衡又拜了一番,平心而論,對於此等豪爽武夫,禰衡還是有多喜,隻是,不知日後當會如何。

董卓麾下諸將領也紛紛與禰衡告別,董卓領著些從屬將領門客,便朝著冀州趕去。

送走董卓,禰衡也放了心,便派遣帳下太史慈,陳宮,氏儀四處巡遊司隸,若有貪贓枉法者,皆以重發處置,現在不同往日,不少貪官汙吏皆靠著賄賂天子,升任地方大員,禰衡對此深感厭惡,因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