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生絲大路和鐵器大路,而江西路是瓷器第一,江南東路則是瓷器,紙張,生絲,茶,棉布,各方麵都相當強勢,所以各種綜合來比的話,江南東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福建路和兩浙路排第二第三,廣南東路的貿易也相當發達,因為其海路直通南洋諸國,但廣南東路沒有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有相當多的貿易是轉口貿易,就是從別人手裏拿貨再出海,利潤肯定不及出產地來的高。
東藩的茶葉是綿延不斷的丘陵地帶開出來的大片土地,動員了全部裏甲的丁壯和大量牧畜開墾種植,茶山需要的技術含量並不高,茶葉卻是響當當的硬通貨,由於東藩的氣候相當適宜,徐子先感覺光是憑茶葉出口就會獲得百萬貫以上的收入。
另外還有甘蔗榨糖,現在在島上到處在修築中大型的榨糖廠,備好榨糖工具和培訓人員都做的很順利,缺乏的是大批量的騾馬。榨糖不可能僅憑人力,要榨出甘蔗汁需要雙重沉重的石碾往複循環的不斷碾壓,憑人力,一個石碾榨機就要好幾十壯實漢子晝夜不停的換班壓製,這顯然在成本和人力使用上都相當的不合理,惟有多用雜馬,騾子,毛驢,牛等牧畜來榨糖,這樣才最為經濟,榨糖的效力也是更高。
石磨製造精細而沉重,原理倒是簡單,所缺的就是數量,還有充足的畜力壓榨,至於製造紅糖還是白糖,以徐子先的決斷,當然是以製白糖為主。
如果鹽是生活必需品,再昂貴人們都要吃鹽,糖就是貧困家庭能購買,也願購買的最昂貴的奢侈品了。
人們的口感毫無例外的都喜歡甜,隻是嗜甜的程度高低不同,比如有人喜歡吃甜糕點,有人不愛吃就以為自己不愛吃糖,其實含糖很高的水果,包括含糖很高的精糧,都是人之所好,隻是眾人嗜甜的側重點不同罷了。
可以東藩是全世界範圍內最適合大範圍種植甘蔗和榨糖的地方,徐子先的目標是在十年到二十年內,做到東藩糖行銷下,相關的從業人員超過十萬人。二十年後,東藩的人口可能破百萬,其中除了少數人專門種稻,從事純農業的活計之外,大量的人口是種茶,種甘蔗,榨糖,挖礦,鑄鐵,種棉花,造船,修船,紡織,還有各種工坊,製造兵器,鎧甲等物。
在東胡人入侵毀滅文明的威脅之下,徐子先在這幾年將東藩按自己的心意打造成了一個相當全麵的基業。鐵,棉,茶,糖,當然還有鹽,鑄鐵業,紡織業,生絲,造船,如果一切都走的順暢沒有出現意外的變故,二十年後東藩的人口可能就有一百多萬不到二百萬,畢竟移民安置需要時間和財力投入,二十年到二百萬人已經是極快的速度了。
但以創造財富而論,一二百萬饒東藩創造出來的財富,可能會是福建路和兩浙路的相加,甚至會超過江南東路。
當然這是指東藩給徐子先創造的財富,東藩的鹽,糖,茶,紡織,鐵業,製造業,這些都是徐子先直接投資,就算是土地開墾之後,移民也要給秦王幕府上交相當份額的收成抵充賦稅,加上收海防捐,成立公司直接貿易,一年過千萬的收益是歸於徐子先個人,而不是國家賦稅收入。
這和精細化的管理和東藩得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息息相關,這裏確實是一個寶島。而徐子先的經營方式,更象是在經營一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