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們在短短幾年之後,又能重回遼西。”
“這一次可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了。”
遼西海邊,隨著劉益的一聲令下,十廂都,五十多個軍的府軍將士,包括三十多個軍的水師官兵,二十多個軍的陸師官兵,還有三個軍的重甲騎兵,開始在海邊登陸。
李星五和董瑞祥兩人各領一廂都,田恒與盧四海等諸將,現在都已經是廂都指揮使。
劉益則是為遼西行營總管,地位與大魏的太尉相同,也等於是樞密副使的地位,他的肩膀上已經是一顆碩大的金星,區別於廂都指揮使的銀星,這也是府軍軍銜體係的最高峰,也是大魏秦王幕府將領的最高榮譽。
征遼西的連同後勤工程輜重人員有二十餘萬,動員了主力艦四百餘艘,輔助艦船過千艘,一千五百艘戰船攜帶連同水手的三十萬人,還有大量的糧草,輜重,不僅負擔著本路兵馬的後勤,同時也支應著從山東河北行營過半的糧草供給。
海運實在是太省事,太經濟了。
山東,河北行營大總管是秦東陽,這一路也是北伐大軍的主力,動員了第一軍在內的一百二十多個軍,大軍人數加後勤人員是四十五餘萬人,光是大型馬車就動員了超過三萬輛,挽馬,騾子,毛驢數量超過十萬匹,人均是三人一匹。
騾馬數量看似驚人,其實按唐軍規製,每十人一火,每火備馬或驢六匹,四十五萬人的大軍,騾馬要近二十萬匹。
府軍的騾馬也是極多,但如果要滿足大軍後勤還是不足,主要原因一則是由海運運輸了大量物資,大軍進攻山東後,在山東路幾個港口建立了補給點,就近運輸,雖然還是要迂回繞道數百裏,但肯定是比大軍在江南出發就攜帶要省事的多。
二來便是準備了大量馬車,山東河北行營是從江寧渡江出發,渡江並不困難,水師控製長江,揚州近在江岸,東胡人根本未派重兵駐守,隻有少量的歸降的北方禁軍,大軍前鋒一至,這些北方禁軍要麼投降,要麼潰敗逃走了。
從揚州至楚州,再至山東路的徐州,沿途北上,都是走的南北最寬闊,維護也最好的京師至江寧一線的官道。
此外還有征集的大量民船,沿著京杭大運河與大軍一同北上。
遼西行營以水師為主,任務是從遼西上岸,打下榆關,寧遠,控製鬆塔諸堡,至錦州,渝水一側,全部奪取,然後沿渝水駐守。
並未要求直接從遼南上岸,雖然參謀總部的計劃是如此,從遼南上岸,直接從遼南攻至遼東,打下遼州等地,端掉東胡人的老巢。
這個計劃卻是被徐子先給否了。
不得不說那幫子參謀擬的計劃相當大膽,也直接有效,但徐子先考慮的是大局,打敗東胡人並不難,但要徹底根除這個隱患,非得做好將來持續北上的準備。
沿著遼河,嫩江,黑龍江持續北上,做好穩紮穩打,借著追擊東胡殘餘勢力的機會,持續北上,把後世的東北三省地方拿到手,還要繼續北上,直抵北方的冰洋,將外東北的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也徹底拿到手中。
大片的地盤不光是北極圈裏的荒野,還有無比珍貴的林業資源,石油,天然氣,礦產,這不是荒漠和沒有開發價值的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寶地。
就算以現在而言,可以獲得大量的珍珠,人參,幹果,鹿皮等珍稀物產,可以沿途建立驛站,在一些合適的地方建立軍府,沿著江河道路修造補給點,隻要放開開發,不管是鬆嫩平原這樣的瑰寶之地,又或是那取之不盡的原始資源,這些東西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百姓移民至此,開墾種植,繁衍生息。
除了遼西行營,山東河北行軍,尚有葛存忠為總管的荊州,河南,河東,秦鳳諸路行營。
這一路有八十多個軍,主力與後勤輜重人員三十五萬人。
三路行營大軍九十餘萬人,是完全真實的百萬大軍,幕府檄文在江寧發布,由李儀,吳時中,方少群三人把關,諸多的儒者動筆,待徐子先於江寧王宮中批複之後,頒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