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招考(2 / 2)

而且考中一次舉人,可以參加一次會試,如果一次會試不中,下次還得再考舉人,相當的折磨人的心誌和精力。

這也是朝廷在武宗之後給的限製,否則下秀才舉人越來越多,獲得的優免田畝和身丁免役也越來越多,這當然對朝廷的財賦不利。

另外朝廷不限製的話,參加會試的舉人越來越多,朝廷取士雖多,卻也漸漸承受不起了。

秀才身份為吏,積勞可以保舉參加會試,這也是條路子,不過時間最少十年,這是硬性規定,同時要經過知縣和縣丞,縣尉和縣學官四主官的舉薦,這個名額得來也非易事,朝廷也是怕地方勾結,推薦的都是地方大族出身的秀才,多幾層掣肘總是好的。

至於宗室之中為吏,侯爵以上就有推薦名額,每次會試可推薦一個名額,不受十年之期的限製,三年就可以了。

這也是朝廷對宗室的一種優待,否則宗室用人,很難招攬到真正得力的人才到宗室府邸為官為吏。

“傅謙,傅牧之。”傅謙起勁的觀看時,旁邊的人諷刺道:“看來你是動心了,去吧,你是大才名家,侯府一定會要你,還會重用你,最重要的機宜文字,非你莫屬……”

“聽要考核的,侯府可不會什麼人都要。”

“秀才身份也沒有,去自取其辱嗎?”

傅謙聽的怒氣滿盈,不由得抗聲道:“未必在下就考不中,諸位也不必拿語言相激,到時候考場見罷!”

眾人都轟笑起來,傅謙的經義底子沒打牢固,想從諸多秀才應考者中殺出一條血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

陳道堅躡手躡腳的走到祖母房間,看了一眼。

祖母氣息勻稱,呼吸平穩,這叫他放下了些許擔心。

昏黃的油燈下是攤開的經義典籍,他已經倒背如流。一旁是楷寫的文章,字跡華美圓潤,渾然成,間架成熟而自有一種獨特的氣質,這是毛筆書法也基本上要大成了。

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人,自六歲開蒙讀書,已經儼然是飽學之士,可是父母早亡,又無長兄族親可靠,祖母體弱多病,陳道堅感覺自己已經到了應該有所決擇的時候了。

他的書案一側,就放著南安侯府招募吏員的榜文,此次名額不多,南安侯府陳道堅也是了解,兩代侯爺都不是很得誌,第一代還很荒唐,根本沒考慮過建功立業的事情。

第二代南安侯倒是有心上進,開始征辟屬員,並且為官一方,但在兵敗之後就一蹶不振,並且很快離世了。

現在第三代徐子先尚未襲爵,從擺開的姿態來看,徐子先倒是一個有意上進的侯爺,如果他順利襲爵並且有實際的官職,跟隨的吏員可以獲得積勞推薦,以秀才身份得以參加進士考試,這是一條捷徑。

不是陳道堅對考舉人沒有把握,而是其間還要數年苦功,家資實在無法供給了。

而到侯府效力,可以汲取實際做事的經驗,還能賺取俸祿,而且不耽擱會試,將來一樣能考進士為官,光宗耀祖。

燈火之下,陳道堅靜靜的思索一會兒,終於是下定了決心。

……

張貼榜文之後五,侯府的人清理出了外院大堂,擺了幾十張桌椅,由得揭榜來參加侯府吏員試的人進入考試。

李儀就在外間門前,要進入的人需要由他進行初試,看言談舉止,身狀外貌,同時看個人行狀,也就是祖先三代的姓名籍貫和本人的住址,這些東西有便調查,看其在百姓之間的風評如何。

秀才招攬誅訟,巧取豪奪的事也是不少,這樣的人招進侯府為吏,對侯府不會有什麼幫助,反會拖累侯府的形象,使得四鄉之人對侯府印象不佳。

初試過後,能進來的人就少了。

畢竟侯府吏待遇不是很高,吸引不了多少合格的秀才,未有秀才身份的,則對答幾句之後李儀就心中有數,學識不足,他客客氣氣的將人拒之於外,被拒者自知慚愧,也不曾有幾個惱羞成怒的人跳出來吵鬧。

近午之前,幾十個童生和秀才過了初審,進入考場之中。

考試分為策問,律令,還有算術三張卷子。

有一些不通雜學的秀才見了,麵露難色,神色間也有些憤然。

這時李儀道:“通經義的不一定懂算學,懂算學的經義水準不一定高,大家但按能力來考,不過能不能通過,我們都會因才而授職,請諸位放心。”

原來如此!

一群秀才和擅長雜學的都放了心,大家都盤膝而坐,開始磨墨,潤筆,同時在思索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