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暗流湧動(2 / 2)

但綠竹卻是知道,當年昌文侯與南安侯交好的時候,有次喝醉了卻是將陳文珺許給了老南安侯的獨子,也就是徐子先。

象兩個侯爺這樣的身份,哪怕是喝醉了,這種玩笑也是開不得的。

後來老南安侯早死,南安侯府再次敗落下來,而徐子先又看不出是個爭氣的世子,昌文侯也就絕口不提這事,綠竹知道,老爺心疼三姐,不可能將女兒往火坑裏推。

但如果南安侯世子繼續表現良好,這樁親事能不能成,尚在兩可之間。

畢竟男子們多半一諾千金,如果有可能完成諾言,侯爺肯定不會輕易放棄。

……

福建路的政治格局較為微妙。

一路的主政長官是安撫使,負責軍政法司全麵的管理,其下是轉運使,是財政負責人,然後是巡按使,負責監督監察,然後是提刑使,負責一路的司法,再下來是製置使,負責一路的軍事管理。

福建路的安撫使林鬥耀,江西人,武宗年間的進士,三十七年仕途下來到得一路安撫使的位置上,雄心勃勃,猶想更進一步至京師為相。行事冷硬老辣,原本該一手遮,卻遇著幾位油鹽不進的大人物,對他諸多掣肘。

能掣肘一路安撫使的,除了京師的大人物,當然就是宗室中最高等級的存在,親王。

按製親王不能領實職,一般的親王都會在江陵,在江陵的樞密南院中領虛職,富貴榮華少不了親王的,但也有很多限製和規矩,畢竟親王尊貴,限製自然也多一些。

本朝的親王非有功者不能得,其實有功也是看怎麼,就象福州的兩位親王情形較為特殊,齊王先祖原是侯爵,在抗倭時屢立大功被封為親王,而齊王本人也是立過汗馬功勞,所以不僅以親王鎮福州,更是領大都督,手握一定的實權。

趙王殿下,其大功就是生下了諸多子嗣,並且長子被挑為皇子撫養,又繼承了皇位。

導致的後果就是趙王保住了親王爵位,並且被安排到福州養老。

年過五旬的趙王和林鬥耀年齡相當,政治手腕也較為老辣,以親王遙領福建路大都府副大都督,相較大都督和安撫使來原本並無實權,但趙王縱橫捭闔,始終在福州的政治版塊裏占有一席之地。

支持趙王的是巡按使蕭讚,蕭讚又是右相徐夏商的門生,製置使韓炳中則是林鬥耀的盟友,提刑司和轉運使則較為中立,提刑使鄭裏奇較為偏向齊王,轉運使趙德邦是趙王的鐵杆心腹,知福州軍州事楊世偉曾是齊王幕府的參軍事,態度自然偏齊王。

福州城中也是暗流湧動,爭鬥的頗為厲害。

……

連續多日的秋雨終於停了,提刑使鄭裏奇的案頭也多了一封奇怪的公稟。

一件事,某個侯府的莊頭被查出來貪汙錢財,革退莊頭職位,罰沒贓款了事,這種案子應該是到不了提刑司正使的案頭。

提管李誠貪汙的錢糧很少,三山縣知縣張勝判在石灰場服股一個月,服役期滿之後,縣衙令李誠回侯府交納貪汙錢糧,誰料押解李誠父子的幾個差役半途不慎,叫這父子二人給跑了。

原本還是件事,案子,夠不上流刑和徒刑,李誠父子跑了也沒甚要緊,錢糧數目太,都不值當官府出人手去輯拿捉捕。

但此事的公稟是由侯府奉常李儀親自送進來,加上鄭裏奇因為周報上的那篇文章,對徐子先有幾分好奇和心理上的同情,鄭裏奇還是翻看了公稟。

原本他未當一回事,不過看到李誠可能與岐山盜有勾連的詞語時,鄭裏奇眉頭緊皺,感覺這件事並不尋常。

出於謹慎的考慮,鄭裏奇決定將此事定為盜案,將此案同時上報安撫使和製置使衙門,由得他們去頭疼去。

……

看到提刑司轉來的文書,林鬥耀的臉上神色不變,卻是輕輕哼了一聲。

製置使韓炳中每都要來拜會林鬥耀,維持兩人之間的關係,此時也是將這案子當趣事來,聽到林鬥耀的冷哼聲,韓炳中笑嗬嗬的道:“南安侯府的這個世子真是有趣,我想起來了,他的文章寫的不錯……嗯,我記得他是四品宣威將軍,要不要下官發下簽文,責令他心求盜,不得有誤?”

“發下也不妨事。”林鬥耀搖頭道:“雖然題大做,但報上來我們也不好不理。宗室麼,潢貴胄,疏忽怠慢不得的。況且徐子先現在大名遠揚,聽背影一文,已經叫他名揚京師和江陵。”

“這事背後會不會有人安排?”

韓炳中的麵色一變,思維有些發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