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孔子,春秋時期,前551-前479)是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源頭,也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思想庫,同時也是企業經營思想的資源庫。據《宋史·趙普傳》記載,宋初宰相趙普讀書不多,隻讀了一部《論語》,學以致用,政績頗豐。他曾對宋太宗趙光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治太平。”
西方學者一直將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並稱為“世界三聖”。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約法國巴黎,聯袂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品比能力更重要
有德的員工比有才的員工走得更遠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
——《論語·述而》
【釋義】即使一個人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一旦驕傲吝嗇,其餘的一切便不值得一提了。
才能、資質屬於才的方麵,驕傲、吝嗇屬於德的方麵。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難以得到賞識,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優秀的人才。
可見,孔子注重養成道德和品行的修養。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要以道德作為基礎,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作為國內家裝行業的知名企業,東易日盛樹立了“先做人、後做事、再賺錢”的理念。
東易日盛的用人觀念是:“在用人方麵首先要講人品,講誠信,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我們可能不選最聰明的,但會選最誠信的,人品好是根本前提。行業特點決定了這一點:我們的客戶與我們所做的工作要求我們必須是講誠信、有責任心的人。”
“如果人品出問題,我們堅決不用;能力出問題我們可以給他換崗位。”這是東易日盛的用人原則。因此,在招聘過程中,東易日盛會對候選人做相應的背景調查,了解以前的工作業績和個人品質以及前雇主的評價。利用這種方法並不足以證明候選者是一個誠信之人,很多時候還要從日常工作中考察。
東易日盛現在有員工1300多人,相關職位也比較多,如果有員工覺得現在的職位不適合自己,但有很好的人品和有敬業精神,東易日盛就會挖掘其在其他方麵的能力,提供另一個其他的舞台,使其可以在那個舞台表現得很優秀。東易日盛設立了一個內部小型人才市場,如果員工覺得自己不適合現在的職位,可以進行內部流動。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意思就是說,對於千裏馬,不稱讚它的力氣,要稱讚它的品質。尚德不尚力,重視品質超過重視才能,這是儒家文化中招賢納士的規準,也是我們今天選拔人才的標尺。
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做人開始的。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麵臨競爭,個人同樣經受市場的優勝劣汰。企業需要培養市場競爭力,而個人也同樣需要培養競爭力。個人競爭力包含了道德和能力兩個要素。能力是知識、技能、職能的總和,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是評判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而道德則是發揮個人價值的起點,是得到他人認可、社會支持的基本條件,是個人競爭力的源泉。所以我們說,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職場道路上,有德的員工會比有才的員工走得更遠。
品德鑄就你的職場影響力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裏仁》
【釋義】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獨無助的,必有誌同道合之人和他親近,就像有了芳鄰一樣。
“德不孤,必有鄰。”這話非常有道理,也是一種理想。按照儒家的思想,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任何有德的行為必然會得到人們的歡迎。如果你真是一個有德之人,就不會孤獨無助,一定會有與你同行的人,擁有朋友,有很多擁護你的人。
牛根生愛“散財”,這是蒙牛上下皆知的事實。提到牛根生,除了他一手締造的蒙牛的“火箭速度”,最著名的就是他那“中國捐股第一人”的名頭了。2005年1月17日,牛根生宣布,將在有生之年把所有股份紅利的51%捐贈給“老牛基金”。在其天年之後,將其所持的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其妻與子女每人隻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2002年底,牛根生萌生了捐出自己全部股份的想法,作為蒙牛百年發展的基金保障。2003年,“老牛專項基金”成立,將捐股提上日程。次年,為“老牛專項基金”而創立的機構“蒙牛事業發展促進會”注冊完成。2005年捐股消息公布之後,牛根生又於2006年2月9日,將自己在蒙牛集團2%的股份轉至內蒙古老牛公益事業促進會,這部分股份當時市值2億多。牛根生的“散財之舉”,從未間斷過,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用牛根生自己的話說,在他有生之年,就享受到了“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