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聽說附近村莊發生了火災,許多村民的存糧被燒,他立刻到村北去高價兜售糧食,路上要經過一條河,糧食太多,仆人擔心船承受不了,商人卻說賺錢不等人,全部裝到船上,結果剛到河中央,船就沉了,商人掉進了水裏。這時,他看到一條漁船駛過來,連忙喊道:“船家,快救我,我會報答你的。”船家本來就是趕來救人的,一看是他,卻停了下來,故意不救,想讓他多吃點苦頭。商人一見船家無動於衷,連忙出價道:“我給你半吊錢!”船家還是不動,商人趕緊加價:“一兩銀子!”“二兩!”“五兩!”……
船家本來隻是想讓他吃點苦頭,並沒想要錢,但隨著商人不斷加價,他不禁起了貪心,想再等等,說不準商人出價更高。商人最後急了,在水裏掏出算盤劈裏啪啦算了一通,最後,艱難地說:“20兩,再也不能……”還沒說完,就已經沉到水裏去了。
商人的唯利是圖雖然為自己積累了萬貫家財,卻也因此激起了船家的貪念,最終栽在“利”的手裏。
可惜有些員工還是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在工作中像商人那樣被“私”與“貪”陷入眼前的蠅頭小利中,以至無視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結果因小失大。
李一鳴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業務骨幹,工作能力有口皆碑。有一次,他到深圳出差。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後返回,剛下火車才發現他不慎將部分住宿、出租車和業務宴請等一些票據給弄丟了,總計有300餘元。他正在考慮如何向公司解釋這個問題,忽然竄上來一個中年女人,神神秘秘地對他說:“發票要嗎?”他愣了一下,遲疑地往前走,那人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仍然緊追不舍地問,他一念之差,鬼差神使地花了30多元買了300餘元的各種發票。雖然他心裏很忐忑,有負疚感,但當他想到那隻是他應得的,也就問心無愧了。
第二天他拿著票據回到公司,在老板那裏順利地簽了字,當在財務處報銷時,夾裹在票據裏的假發票被會計發現了,當會計當眾宣布那些票據是假的時候,他恨不得地上有一條縫鑽進去。會計問他為什麼不先向公司解釋,他漲紅了臉支支吾吾向會計解釋,結果卻越抹越黑,隻好坦白了事實。由於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財務違紀,會計隻能夠秉公辦理。好在經過公司調查,李一鳴的確遺失了票據,複查了他以往的所有票據,證明確係初犯,尚屬可以挽救的對象,所以公司研究決定從輕發落,他被處以嚴重警告處分。
半年後,公司順利上市,他因為這次嚴重違紀,被取消了一半的購股權!那可是價值近十萬元資產啊。李一鳴後悔不已。
一個唯眼前小利是圖的人,必將失去大利。孔子雲:“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正是這個道理。
僅僅是“私”字的一個閃念,為了區區300元,卻導致了自己近十萬元的直接損失,還為他的職場晉升設置了巨大的障礙。李一鳴失去的還算是比較少的,因為他隻是“私”,而沒有“貪”,那些陷入到“貪”欲中的人則失去的不僅僅是錢財,甚至是生命。這類案例已經有很多了,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私”和“貪”都能夠為自己帶來利益,因此有些員工趨之若鶩也就不難理解了,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不僅要看到財,還應該明白自己的“財”(即報酬)從哪裏來,應該怎麼來。不然,一旦陷入“私”或“貪”的漩渦,則可能會走火入魔,費勁心思去鑽營,不僅會給公司帶來損失,更會貽誤自身:你可能會因此暫時得利,但最終還是逃不脫“東窗事發”的製裁。
一個人的“私”與“貪”就已經足夠給個人或組織帶來極大的傷害,倘若這種行為傳播開來,形成風氣,對組織和個人更是致命的打擊,這也是所有公司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無論是為了社會風氣和企業文化與氛圍,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我們都必須堅守職業道德的底線,克製“私”與“貪”,避免因為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舍生取義,養浩然之氣
養浩然正氣,做擔當重任的優秀員工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孟子·盡心下》
【釋義】值得追求的叫做善,自己有善叫做信,善充滿全身叫做美,充滿並且能發出光輝叫做大,光大並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做聖,聖又高深莫測叫做神。
儒家思想中關於人的修養有“內聖外王”之說,孟子就此修養之道,指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