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庸》:恰到好處,聰明的職場智慧 (1)(1 / 2)

《中庸》〔子思(戰國初,前483~前402)〕是儒家的重要哲學經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重要古代思想文獻。對於中庸的解釋,中國學者曆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毫無疑問,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

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認為:“《中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可見,中庸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可以使我們終生受用不盡。

中庸,完美的做人智慧

在圓與方中保持一種和諧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中庸·第十三章》

【釋義】中庸的大道不會遠離人,有人實行大道卻遠離了人道,那他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中庸即為人處世之道,很多人將中庸與明哲保身、圓滑世故聯係起來,為中庸之道貼上了一個不光彩的標簽。中庸之道體現在做人做事方麵,可以用外圓內方的做人哲學加以闡釋。

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天圓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適度,是不偏不倚,兩者有著共通之處。中庸即在圓與方之間保持一種和諧,外圓內方、深淺有度是一門微妙的、高超的處世藝術,使人們在正義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中庸,並非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者的處世哲學。人生就像大海,處處有風浪,時時有阻力。是與所有的阻力做正麵較量,拚個你死我活,還是積極地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後的勝利?生活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事事計較、處處摩擦者,哪怕壯誌淩雲、聰明絕頂,也往往落得壯誌未酬淚滿襟的結果。

馮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時事變亂的八十餘年中,始終不倒,令人稱奇。首先,此人品格行為爐火純青、無懈可擊,清廉、嚴肅、淳厚、寬宏;其次,深諳中庸處世之道,深淺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馮道有詩雲:“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真正諳熟中庸之道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既有勇猛鬥士的威力,也有沉靜蘊慧的平和,對大喜悅與大悲哀泰然自若。行動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中庸而非平庸,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積蓄力量的沉默。

黃炎培先生有幾句深刻的座右銘:“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如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

保持中庸、深淺有度、恰如其分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鋒芒畢露往往為世俗所不容,過於委曲求全又被視為軟弱,隻有外圓內方、剛柔並濟,才能在紛繁複雜的職場中周旋有術,遊刃有餘。

溫和而中正最是恰到好處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就是說,中庸的理想狀態,是一切處於和諧之中,這種和諧就是天地萬物各安其位。

“中庸”,是中國古代一個至高的行為標準,但現在往往被大家理解為平庸和圓滑,中庸之道被認為是打太極,這實在是一種天大的誤解。

其實,對行事方法而言,沒有正確的方法,隻有合適的方法,而合適往往意味著不走極端。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實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一種最適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