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道德經》:充滿智慧的職場心經? (1)(1 / 3)

《道德經》〔老子(春秋,生卒年不詳)〕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對中國古代政治、哲學、軍事、文學、藝術,乃至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這一著作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羅素、海德格爾、托爾斯泰、愛因斯坦、李約瑟等著名人物,都給予了《道德經》高度評價。美國前總統裏根也曾在國情谘文中引用《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一句。

站在時代的高度,全麵地把握這一光輝著作的思想內涵,對於指導職場人士走向幸福的彼岸有重要的意義。

高人一籌的做事法則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釋義】合抱的大樹,是一號一寸長大的;九層的高台,是一層一層壘起來的;遠行千裏,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人們常用老子的這句話來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而大逐漸積累的。但是,這個社會有點浮躁和急功近利,有不少人每天都在想辦法尋求成功的捷徑,一行動起來,就盡可能地鑽空子、占便宜,而不願踏踏實實地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白白丟掉了成功的機會,也喪失了更多自我發展的可能。

有許多人剛步入職場,就夢想明天當上總經理;剛創業,就期待自己能像比爾·蓋茨一樣成為富人之首。要他們從基層做起,他們會覺得很丟麵子,甚至認為這簡直是大材小用。盡管他們有遠大的理想,但缺乏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缺乏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

腳踏實地是職場人士必備的素質,也是實現夢想、成就一番事業的關鍵因素,自以為是、自高自大是腳踏實地工作的最大敵人。

因此,每個職場中人要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打消投機取巧的念頭,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礎的工作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積累雄厚的實力。

無論多麼平凡的小事,隻要從頭至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

假如你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那麼絕不會空空洞洞地度過一生。

有一位老教授說過他的經曆:

在我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有許多在校時資質平凡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沒有特殊的天分,有的隻是安分守己的誠實性格。這些孩子走上社會參加工作,不愛出風頭,默默地奉獻。他們平凡無奇,畢業分手後,老師同學都不太記得他們的名字和長相。但畢業後幾年、十幾年後,他們卻帶著成功的事業回來看老師,而那些原本看來會有美好前程的孩子,卻一事無成。這是怎麼回事?

我常與同事一起琢磨,認為成功與在校成績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但與踏實的性格密切相關。平凡的人比較務實,比較能自律,所以有許多機會落在這種人身上。平凡的人如果加上勤能補拙的特質,成功之門必定會向他大方地敞開。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身在職場就要做到腳踏實地,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大事業之成功,是要徹底解決眼前的問題。很多人的失敗就在於總是幻想一些所謂的遠大目標,而對自己眼前的工作和職務看得過於簡單,以為不值得他用全副的精力去幹。任何宏偉的目標必須分解成若幹個小的目標和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完成每一件“小事”。“不掃一室何以掃天下”,不能幹小事的人注定幹不成大事。無數的事例證明,大多數優秀的企業家往往也是從基層做起的。不同的是,這些成功人士無論處於什麼職位都要踏踏實實,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認真做到一百分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釋義】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

老子認為,成敗都有道,按成道做,你就成功;按敗道做,你就失敗。這跟西方成功學所謂的“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是同一個道理。

那麼,成功的要點是什麼呢?不是因為某個機會的突然降臨,不是因為某個時候的天才發揮,而是把你經手的每一件事,認真做到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