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策功底,法律知識,基層經驗,處理矛盾,同事沒有不佩服潘作良的。“有問題,到信訪局!”這是潘作良對上訪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為了這個承諾,潘作良除了出差,每天上午必在辦公室接訪。他給自己戴上“緊箍咒”:凡是群眾上訪的急事,自己能辦的立即去辦!一竿子插到底,杜絕“公文來公文去”,將信訪局由“中轉站”變成“終點站”。
3.敢闖敢幹創新創業
—記老縣委書記王伯祥
王伯祥退休之後,堅持每天都記日記。日記最新的記載裏有兩件大事。一件是中央領導習近平同誌給他回信了,習近平在回信裏囑托他“珍惜榮譽、保重身體,繼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另一件事是老上級吳官正約他吃飯還當麵誇了他。這是吳官正從山東省委書記的崗位離開後第一次到濰坊來。飯桌上,吳官正指著王伯祥說,當年你都57歲了還能當市長,就是因為你能幹。一句話把王伯祥說得開心極了。
惦記著王伯祥的可不光中央領導和老上級,壽光縣50歲以上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王伯祥的,走在壽光的村落街道,大家都親切地叫他“伯祥書記”。
一位已離開縣委書記崗位整18年的老同誌,隻因在任五年半的工作,被當地百姓永遠牢記。他當年任縣委書記時候一窮二白的山東壽光如今在全國百強縣榜上排名第24位……
專訪時,記者忍不住說:“離開縣委書記崗位18年了,大家還都惦記著你,真不易!”王伯祥哈哈大笑,接著卻聊起最近自己打算學學電腦,不光要上網看新聞,還要學打字發帖子。和王伯祥聊天你會發現他常不由自主地就引導話題。
王伯祥幹的“荒唐事”:命令全縣幹部去賣菜
王伯祥做事一向雷厲風行。當年剛剛走馬上任三個多月的他就做了一件今天看起來有點“荒唐”的事兒。
1986年11月11日,王伯祥一聲令下,要求全縣189個副科級以上的單位主要領導,按人頭分配把六千萬斤蔬菜給賣完。一時間,壽光大大小小的黨員幹部,差不多全跑出去賣菜去了。
整整一個月,賣菜成了最大的政治。幹部們托關係,找門路,好賴把菜賣完了。
今天的王伯祥再回憶起來,擺擺手說:“現在可不能幹這個。當時也是實在沒有辦法,總不能眼瞅著好好的菜爛到地裏,我挨幾句罵也沒有關係。”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年代,幹什麼事兒都是步履維艱。
壽光縣一窮二白。南麵,農民守著幾畝薄田受窮,北麵更糟,“來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著海水渴死人,守著土地去逃荒。”
王伯祥的思路是,南邊抓菜、糧、果,北邊抓鹽、棉、蝦,工業也不放鬆。可是菜種上了,卻銷不出去,“幹部兼職當銷售員”總不是長久之計。
“摸著石頭過河”的王伯祥腦海裏為壽光蔬菜的銷售設計了五條“通道”。正在這個時候更大的麻煩來了。
有上級領導找到王伯祥,要“興師問罪”,“地裏都種菜了,以糧為綱還要不要抓了?”
當時,社會上“姓社姓資”的討論還很激烈,好心的同事就勸王伯祥,“還是收收手吧,弄不好要犯錯誤的”。
王伯祥一麵笑嗬嗬地麵對領導的質問和同事的勸阻,一麵甩開手腳幹事。“心裏裝著全縣老百姓的吃飯穿衣,上不怕丟烏紗,下不怕挨罵”,改革年代,王伯祥是個敢闖敢試的人。
破天荒重獎,留住了冬暖大棚的技術人才;為了壽光蔬菜行銷全國,架橋修路建廠子;為了企業主更好了解省外市場行情,去找副省長要電話指標;鼓勵老百姓去搞私營,一批菜販把壽光菜銷向全國……
從最初三元朱村的17個黨員帶頭搞冬暖大棚,幾年間,山東壽光就成了全國知名的蔬菜集散點。又經過幾屆領導班子的努力,如今的壽光已是赫赫有名的“中國蔬菜之鄉”。
王伯祥流傳下的佳話:中央部長工地尋官記
在如今的壽光市候鎮東北部通港路兩側有幾間不起眼的破舊瓦房,在布滿白色鹽堆的廣闊地裏顯得格外紮眼。這曾作為當年壽北開發指揮部,是王伯祥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在壽北開發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鋪蓋搬到了工地。四間破房子,一張老式桌子,扯上一根電話線,安一部搖把子電話,就是王伯祥的全部辦公設施。
王伯祥天天卷著褲腿,穿一雙黃色解放鞋,在坑坑窪窪、溝溝坎坎的工地上察看、勞動。
有一次,農業部部長林乎加和山東省副省長朱奇民到壽光視察,在縣城卻沒有找到縣委書記,找人找到了北大窪工地。
王伯祥滿腿泥巴,從窩棚裏鑽出來,林乎加部長錯把王伯祥當成了民工,問他:“你們的‘伯祥書記’在這裏嗎?”
王伯祥答道:“我就是。”
老部長驚異地打量了一番王伯祥,緊緊地握住他的手,好長時間沒有說出話來。後來,他非常感慨地對朱奇民說:“一個縣有這樣的書記,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呢?”
這個故事成了佳話,廣為流傳。
如今,從原壽北開發指揮部往四周去,大大小小遍布著3.5萬畝鹽田,年產150萬噸鹽。侯鎮居民1980年人均收入409元,到2008年是人均7800元。
總結工作經驗,王伯祥說,凡事黨員幹部做開路先鋒,搞蔬菜大棚,黨員幹部先上,挖蝦池,黨員幹部先上,開鹽田,還是黨員幹部先上。等摸索出路來,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益處,自然會緊跟上來。
王伯祥“帶隊伍”原則: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王伯祥任壽光縣委書記期間,從來不在提拔、任用幹部上“開口子”。他毫不回避自己的觀點和激憤:“一個領導幹部,如果把不住這個‘口子’,一切莫論!”
壽光縣30多個事業單位負責人和300多名合同製鄉鎮幹部,全是實行公開招標和考選確定的。
1988年1月,大張旗鼓地公開考選8名副科級幹部。幹部們說:“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理當如此!”“縣委在用人上有‘真事’,咱就有奔頭!”
經濟發展需要企業家隊伍。王伯祥就馬上召開縣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從全縣102個經濟單位中,先推薦出100個有事業心的能人,再從中選40名,作為企業的後備廠長、經理,分期分批派往新班子中去。
王伯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公開選拔的每個環節,並且不動聲色地搞起了實地考察。
晨鳴集團的陳永興、供電公司田其祥、仙霞集團王金棟、化肥廠的張世欽,磷肥廠的楊誌強、啤酒廠的宋祥州、白酒廠的劉子祥、百貨大樓的舒安、富康製藥的王樹功、楊維國……一個人口、麵積中等的縣後來能崛起了許多國家級大中型企業、名優企業,這支企業家隊伍功不可沒。
回想當年,找王伯祥托人情的也不少,辦公室電話比平時多了好幾倍。王伯祥的回答一律是:“隻要符合條件,就一定行”。那就是說,“不符合條件就沒辦法囉”。
王伯祥總是強調:代表人民利益的共產黨人絕不可以憑關係、論親疏、索錢財選人用人,更要杜絕選人用人上的“跑”、“要”、“買”。
現在已經退休的王伯祥有時候會和老同事們聚在一起,回憶起往日一起奮鬥的曆程。老同事們總結王伯祥的一生都說:“能幹事,活得瀟灑!”
4.用生命譜寫忠誠
—記黨的優秀幹部王彥生同誌
2009年2月4日,中共邯鄲市叢台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彥生因病不幸去世,年僅49歲。他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位優秀領導幹部,他用短暫的一生譜寫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王彥生同誌參加工作特別是加入黨組織20多年來,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終不忘共產黨員的使命和責任,把為黨工作為群眾服務當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勤勉敬業,默默奉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事跡鮮活而生動、平凡而偉大,集中展現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集中展現了新時期組工幹部的良好形象,集中體現了“平和安靜、謙和大度、博愛真誠、感恩包容”的新時期邯鄲人文精神,是邯鄲市廣大黨員幹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典型代表。
信念堅定、黨性堅強:把忠誠黨的事業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
王彥生幼年喪母,家境貧寒。在黨組織的培養下,一步步走上領導幹部崗位,因此他總是以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組織、回饋社會。他在入黨誌願書中寫道:“我從小失去母親,沒有人民的哺育和黨的教育,就不會有我的今天。為此,我將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忠誠於黨的事業……”
王彥生熱愛黨、忠於黨,始終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把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轉化為指導實踐的科學方法、推動工作的實際舉措、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在他的遺物中,最多的是書籍和筆記本。尤其是自2008年3月,邯鄲市作為全國試點城市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他圍繞所學所思,撰寫了許多學習體會,字裏行間滲透著他對黨的深厚感情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王彥生時時事事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他講政治、講大局、講奉獻,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2005年7月,他被確診患了腦部左側基底動脈梭形瘤,這就像腦子裏安了一顆定時“炸彈”,勞累、著急、血壓升高,都有可能“引爆”,瞬間奪去生命。因此,專家告誡他必須靜養,組織建議他注意休息,他卻坦然地說:既然病情的結果已經無法改變,就讓我把有限的時間用來多為黨做些事情吧。
就這樣,4年來,1000多個日日夜夜,他以常人無法想象的堅強毅力,與病魔抗爭、與時間賽跑,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的……
2008年奧運安保期間,他堅持24小時在崗在位,頭疼得實在厲害,就用椅背頂著緩解一下,硬是沒請一天假。10月,還帶領叢台區50名中青年幹部到清華大學參加學習培訓,與大家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參觀。此時,死神已經向他逼近,王彥生正承受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巨大痛苦和煎熬。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叢台區街道社區兩委開始換屆。他長時間地紮在社區換屆工作的第一線,大到選舉方案、會議議程,小到會場的布置、選票的印製,都逐一過問。有一天晚上回家後,妻子見他非常疲憊,就偷偷關掉了他的手機,想讓他睡個安穩覺,他發現後還批評了妻子。
2009年春節前,他出現了吞咽困難的生理反應,但假期一結束,他依然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區人大、政協會議的緊張籌備中。2月4日,政協會議開幕當天,勞碌多日的王彥生感到頭痛加劇。妻子勸他別去開會了,可他執意要參加:“‘兩會’一年隻開一次,我不能不去!”就在他起身要去上班的一瞬間,轟然倒地,再沒醒來。
就這樣,王彥生用49歲的生命,詮釋了對黨的無限忠誠……
2009年2月6日,王彥生遺體告別日當天,盡管天寒地凍,千餘名幹部群眾仍自發從四麵趕來,送他最後一程。
一位熟知王彥生的書法家得知噩耗後伴淚疾書:“彥俊長辭叢台垂首祭英烈,生為人傑滏河灑淚送忠魂”。
眼界高遠、勇於創新:把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作為工作的根本點
王彥生是一位腳踏實地、作風紮實的實幹家;同時,他又是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開拓者,具有超前的思維和深遠的眼界。
作為組織部長,他深知“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多年來,他始終把不斷提高黨員隊伍素質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並以很強的創新精神謀劃和推進工作。
1998年,著眼於解決幹部隊伍能上難下、活力不足的問題,他親自謀劃修訂了曲周縣幹部管理辦法,提出了“無功就是過,有錯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嶄新理念,在全縣有效營造出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2000年,發現部分農村黨員存在黨性意識差、不作為、亂作為的突出問題後,他提出開展處置農村“五不”黨員的工作措施,純潔了黨的隊伍,樹立了黨的形象,其做法在全省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