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所謂古文,是與駢文相對而言的,指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後演變為相對於科舉應用文體而言的另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在表達功能上遠勝於駢文,人們以之著書立說,乃至寫景、敘事、抒情、言誌。其體式語言最為靈活自由,句式長短錯落,用語自然,和古代口語較為接近。在中國傳統文學觀念中,古文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同是中國古代文學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體形式,是我國曆代文人創作的重要體裁,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璀璨宏麗的文化寶庫。

美國著名散文家華盛頓·歐文曾說過:“我們前人的筆下確有一種恢宏的氣勢,他們用字不多,而意境崇高。”借之來評價我國古文,亦是十分貼切到位的。古文形散而神不散,且意境深邃、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凝練、清新雋永、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即可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集哲理、詩情和畫意於一身。所以,經常品讀鑒賞,涵養其中,可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加強對古典文學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進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能豐富曆史知識,開闊眼界胸懷,提升審美境界,陶冶高尚情操。而在現代的文字或語言表達中,若能恰到好處地添加一些古文的精華元素,往往會有意在言外的詞令和神來之筆,收到出人意表的效果。

我國古文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在其發展、壯大、成熟的過程中,名家輩出,成就斐然。那些豐富的散文作品,無疑是前輩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古文觀止》這一清初康熙年間由吳楚材、吳調侯選編的古文選本,共輯有自先秦至明末具有代表性的文章222篇。選擇上輕重得宜,取舍有據,並以時代為經、作家為緯分為十二卷,每卷篇目勻稱,篇幅適中,將幾千年間名家巨手所著的智慧結晶悉數囊括其中,概括而精當地鋪展出了我國古代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麵貌,其中重點反映了漢文及唐宋八大家文的獨特風格及突出成就,可謂中國古典散文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這些經過披沙揀金挑選出來的名篇佳作,題材廣泛,眾體兼備,風格多樣,各具特色,久經品讀,終至千古傳誦,從中不難看出編者細致和周到的眼光。書名為“觀止”,於古文選編,其意不言而喻,即所選文章要盡善盡美,難以超越。於是,一覽此書,我們便可“觀止”古文矣。此外,本書雖以散體文(即“古文”)為主,但也選入了少量的駢文經典名篇,它們體式精工,詞藻華美,音韻和諧,將漢語的獨特美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王勃的《滕王閣序》,以及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即是個中翹楚。

該書的每篇文章都凝聚著作者嘔心瀝血的至情,那智慧的語言、深邃的道理、精心的構思、獨特的風格……無一不撥動著讀者的心弦,給人以豐富的啟迪和借鑒。難怪此選本三百年來風行海內,盛傳不衰,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乃至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初學古文選本,常作為私塾及學堂的啟蒙教材,幾乎家家必備一本,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本著“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學習態度,我們推出了這部《古文觀止鑒賞大全集》,並將全書精心策劃為四部分:原典及作者名片,主要是簡明扼要地對原文出處、背景以及作者進行梳理、介紹,並加以適當評析,以期將鑒賞這一主題落實到各個細節之中,使讀者收獲到更多的相關知識。

而注釋部分,則著重於難字、生僻字和虛詞在原句中的含義解釋,並對個別難句作了串講,以便讀者能順暢地讀懂原文。書中原文也是以通行版本為底本,並甄別、博采眾家之長,對個別篇章作了適當的整理校訂。

接下來的鑒賞部分,可謂全書的亮點所在。在這一部分,我們圍繞著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藝術特色以及成就影響,“析義理於精微之蘊,辨字句於毫發之間”,主要突出、點明本篇的獨特精彩之所在,進而拋磚引玉,希望引導讀者進入更高妙的鑒賞境界。

最後的妙評部分,亦屬點睛之筆。此處彙集、摘錄了從古至今不同朝代諸多學者大師們對該篇的精到評論,亦同時注意到對各家爭鳴之不同見解的呈現,使讀者在琳琅滿目的鑒賞大觀園裏,既能博覽眾家之長又不拘於成見,從而眼界大開,體悟到另一番旁逸斜出的韻味。

以上諸部分四位一體,從一般性的背景介紹,到字句梳理與注釋解讀,再到較高層次的鑒賞評析,環環相扣,如行雲流水,讓讀者對每一篇經典古文都能有一個較全麵、立體的把握,可謂一冊在手,精華盡覽。本書力求雅俗共賞,不僅可以作為古文初學者的完整教材,也可供古典文化愛好者及研究者參閱、品讀。

由於資料及水平所限,書中注釋、鑒賞與妙評等部分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及大方之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