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學上,還有一個類似囚徒困境的經典博弈案例,是哈佛大學巴羅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旅行者困境”:
兩個旅行者從一個以出產細瓷花瓶著稱的地方旅行回來,他們都買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時候,發現花瓶被摔壞了,於是他們要求航空公司索賠。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價格大概在八九十元的價位浮動,但是不知道兩位旅客買的時候的確切價格是多少。於是,航空公司請兩位旅客在100元以內自己寫下花瓶的價格。如果兩人寫的一樣,航空公司將認為他們講真話,就按照他們寫的數額賠償;如果兩人寫的不一樣,航空公司就認定寫得低的旅客講的是真話,並按照這個低價格賠償,同時,航空公司對講真話的旅客獎勵2元,對講假話的旅客罰款2元。
為了獲取最大賠償,本來甲乙雙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寫100元。可是,甲很聰明,他想:如果我少寫1元變成99元,而乙會寫100元,這樣我將得到101元。何樂而不為?所以他準備寫99元。
可是乙更加聰明,他算計到甲要算計他寫99元,於是他準備寫98元。想不到甲還要更聰明一個層次,估計到乙要寫98元來坑他,於是他準備寫97元……大家知道,下象棋的時候,不是說要多“看”幾步嗎,“看”得越遠,勝算越大。
你多看兩步,我比你更強多看三步,你多看四步,我比你更老謀深算多看五步。在花瓶索賠的例子中,如果兩個人都“徹底理性”,都能看透十幾步甚至幾十步、上百步,那麼上麵那樣“精明比賽”的結果,最後落到每個人都隻寫一兩元的地步。事實上,在徹底理性的假設之下,這個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是兩人都寫100元。
巴羅教授提出這個案例旨在警世人們不要太“精明”,告誡人們精明不等於高明,算計過甚往往會壞事。
三國中的楊修之死其實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好範例。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園。快竣工了,監造花園的官員請曹操來驗收察看。曹操參觀花園之後,是好是壞是褒是貶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拿起筆來,在花園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揚長而去。一見這情形,大家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麼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楊修卻笑著說道:“門內添‘活’字,是個‘闊’字,丞相是嫌園門太闊了。”官員見楊修說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園門,改造停當後,又請曹操來觀看。曹操一見重建後的園門,不禁大喜,問道:“誰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楊修主簿。”曹操表麵上稱讚楊修的聰明,其實內心已開始忌諱楊修了。又有一回,塞北送來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沒有吃,隻是在禮盒上親筆寫了三個字:“一合酥”,放在案頭上,自己徑直出去了。屋裏其他人有的沒有理會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動。這時正好楊修進來看見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頭,打開禮盒。把酥餅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進來見大家正在吃他案頭的酥餅,臉色慢變,問:“為何吃掉了酥餅?”楊修上前答道:“我們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話怎講?”曹操反問道。楊修從容地應道:“丞相在酥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賞給大家吃的,難道我們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嗎?”曹操見又是這個楊修識破了他的心意,表麵上樂哈哈地說:“講得好,吃得對,吃得對!”其實內心已對楊修產生厭惡之情了。可楊修還以為曹操真的欣賞他,所以不但沒有絲毫收斂,反而把心智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並不分場合地賣弄自己的小聰明,從而也不斷地給自己埋下禍根。
楊修最後一次聰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為魏王之後,曹操親自引兵與蜀軍作戰,戰事失利,進退不能。曹操數次進攻蜀軍總不能奏效,長期拖下去,不僅耗費錢糧且會挫傷士氣,如果撤兵無功而歸,又會遭人笑話。是進是退,當時曹操心中猶豫不決。此時廚子呈進雞湯,曹操看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覺得眼下的戰事,有如碗中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他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夏侯敦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敦。夏侯敦大驚失色,立即請楊修到帳中問他:“為什麼叫人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麼知道?”夏侯敦又問。楊修笑道:“雞肋者,吃著沒有肉,丟了又覺得它味道不錯。魏王的意思是,現在進不能勝,退又害怕人笑話,在此沒有好處,不如早歸,明天魏王一定會下令班師回轉的。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敦說:“您可算魏王肚裏的蛔蟲,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沒有責怪楊修,反而也命令軍士收拾行裝。於是寨中各位將領,無不準備歸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