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高盛美國總部或任何一家分公司的參觀者,往往都會得到一本名為《我們的商業原則》的書作為禮物。這本書出版於20世紀80年代。書中的第一條原則是:“客戶的利益至高無上。”但事實上,這裏的客戶指的是誰呢?
作為投資銀行,高盛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湧現的混合體中最後一個幸存者。幫助大企業,為它們的收購、股票發行或債券的認購等提供建議,是高盛長久以來的主要業務。高盛的服務對象不僅有企業,還包括各國政府,範圍涉及借貸、私有化,乃至創造巨額財富。高盛以客戶利益至上為名義,小心翼翼地避免參與惡意收購。它希望置身於你搶我奪的醜聞之外,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高盛的醜聞便不斷出現。此外,位於百老彙大道85號的高盛總部,入口處既沒有明顯的標誌,連接待大廳也沒有高盛的宣傳標誌。
30年間,高盛為什麼從一個傳統的、以謹慎而聞名於世的投資銀行,變成了一個與大型賭場無異的機構?它又是怎樣實現這一轉變的?
交易業務本身就是為了銀行自身的利益。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新領導的到來,高盛的交易業務也重新振作起來。先是羅伯特·魯賓,隨後是喬恩·科爾津,他們賦予市場交易活動以特權,包括債券、外彙和原材料等,為了客戶的賬戶,也為了自己的錢包,這比為企業和政府提供谘詢服務的贏利要多得多。亨利·保爾森於1999年坐上了高盛頭把交椅。從傳統經營活動中拚殺出來的他,加快了發展交易業務的步伐:“擁有金子的人才有權製定各項規則。”
2006年,保爾森辭去原先的職務,出任美國財政部部長。繼任者勞爾德·布萊克費恩原是期貨公司經紀人,跨越了重重障礙,終於成為高盛掌權者。高盛不再隻是一個大型的金融超市。就像在拉斯韋加斯,有些人贏得了滿堂紅,賺到了大筆金錢,但大多數人卻在那裏輸掉了大量財富,隻有賭場經營者才是永遠的贏家。
從此以後,高盛不僅強調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注重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是一項獨創的措施—高盛完全合法地從客戶那裏獲得信息,再將之提供給銀行的其他部門。雖然高盛已經上市,但它的賬戶中還是有大量的債券。用著名分析師布拉德·欣茨的話說,那就是“一大碗普羅旺斯魚湯”,根本無法區分良莠。幾年來收入的增加恰恰反映了高盛的轉變。1999年,交易業務占高盛淨收入的43%,投資銀行業務占33%,遺產管理業務占24%。到了2006年,這三類業務的占比分別是68%、15%和17%;到了2009年,占比則變成了77%、10%和13%。
如何解釋交易業務的統治地位呢?首先,殘酷的競爭使各個銀行在谘詢和財產管理領域互相競爭,利潤不斷縮減。而交易業務—購買、出售,則由“數字”來引導。其次,高盛的公司文化非常獨特—團隊精神、能承受持續的壓力、不惜一切代價奪取勝利以及傲慢,在交易業務這片荒地裏則是與眾不同的。最終,受益於在全球政界獨一無二的權力關係網,高盛這個龐然大物因金融監管條例的漏洞而受益,直至2008年秋天爆發了金融危機。
高盛既是法官又是當事人,將所有業務玩弄於股掌之中,從中賺取利潤。“高盛完全被自己的利益所驅動,這對於一家投資銀行而言是罕見的。客戶必須時刻保持戒備,嚴陣以待,否則最終會是惱人的結局。”一位英國承包商指出。他曾經依靠高盛紐約公司在美國上市。
作為全球最受人羨慕,同時也是最令人厭惡的投資銀行,高盛牽涉的多種利益衝突也在不斷增多。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英國國有銀行的未來以及美國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等,都證明了這些機能障礙。當然,這三件案例中都存在一係列背叛、秘密交易和明爭暗鬥。
高盛的石油分析員是這個行業中最聲名卓著的團隊,他們真的不是容易驚慌失措的人。他們麵對任何情況都能沉著冷靜,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上,石油讓高盛陷入了一個微妙的處境之中。
當電視上反複播放巨量石油泄漏畫麵的時候,專家們便開始擔憂。2010年4月22日,越洋鑽探公司“深水地平線”原油鑽探平台沉入墨西哥灣,英國石油公司漏油事件爆發,並戲劇性地使交易所的石油大軍的氣勢一落千丈。“英國石油公司是責任方,它必須作出賠付。”美國的領導人,直至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反複強調的這一主題撼動了彼得伯勒法院的牆壁,高盛國際倫敦總部所在地。龐大的石油項目就是在這裏啟動的。
“市場的反應相當強烈,我們反複強調提出購買英國石油公司證券的建議的初衷。我們的評估和英國石油公司的運營目標並沒有改變。”在災難發生之後一周,即4月30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高盛銀行帶著令人難以想象的鎮定,竭力讓市場重拾信心。“黑潮”?哪有什麼“黑潮”?石油公司想盡了辦法,而專業人士表現出的盲目和輕率則令人震驚。
倫敦金融界和華爾街可不會輕易上當。高盛的專家們閃爍其詞,但沒法對高盛與英國石油公司之間緊密的聯係視而不見。此外,高盛銀行按照監管製度的要求,在上述研究報告的第二頁坦承了這種聯係:高盛一位經理的名字出現在英國石油公司的管理委員會名單上……報告一出,兩家公司便徹底無法撇清關係了。
首先是愛爾蘭人彼得·薩瑟蘭。他在20世紀80年代任歐盟競爭委員會委員,1997~2009年間領導英國石油公司,一直做到該公司的董事長。與此同時,自1995年起,他便開始領導高盛國際歐洲部。因此,他是一個能力超強的經理人。
還有約翰·布朗勳爵,這位英國石油公司的“太陽王”,曾在1995~2007年間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英國石油公司發展成了全球的龐然大物。而就在同一時期,他還在高盛的管理委員會占有一席之地。他最愛的這家投資銀行還參與了石油大軍的收購嚐試。
在一份英國石油公司的委托書中,古板的條條框框指出需要一個巨人:寬大的手掌、大嘴、挺著沉重的大肚子。但約翰·布朗完全相反:這位地球物理學家瘦小、輕巧、優雅,總是穿著在“英國裁縫街”薩維爾街量身裁製的製服和專門設計的襯衫。2007年5月,他被迫辭去英國石油公司和高盛的職務。因為媒體披露了他私生活中的一些細節,而他向法院撒了謊。這在英國是相當嚴重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