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頭政治集團是指在某個政治體製中,最高權力屬於一個小團體,屬於有限的享有特權的階層。蘇聯解體之後,出現了依靠特權迅速賺取快錢的企業家群體,他們將俄羅斯搶劫一空。“寡頭政治集團”這個詞又重新流行起來。不過,高盛的寡頭統治集團成員們是否有其特別之處呢?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晚會之後,盧卡斯·範·普拉格臨睡之前還在瀏覽《紐約時報》的網站。畢竟,這是他的工作,他可是領了薪水的:普拉格是高盛的公關部負責人和發言人。看到網站上的內容,他感到十分震驚。第二天的《紐約時報》在頭條中宣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了一項民事起訴,控訴高盛集團及其副總裁法布裏斯·圖爾構成了詐騙罪。這一罪行涉及Abacus債券衍生品的商品化。

這一指控相當嚴重,而且這種做法並不常見。盡管早在幾個月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展開了對高盛銀行的調查。高盛銀行必須定期向證券交易監管機構提供相關材料,尤其是電子郵件的副本。但是,高盛沒有第一時間收到被控訴的通知,而是在網上發現了這則消息。這簡直令人難以想象。高盛的名譽將受到嘲笑,普拉格不得不苦苦思索如何讓公司從這些淩辱中挽回名聲。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把高盛這家全球金融領域的頭號集團當做一個普通的偷雞賊那樣簡單對待。華爾街開始流傳這樣一句短句,雖然精煉,卻十分尖銳:別再叫它GoldmanSachs,請叫它GoldmanSacks。Sachs和Sacks這兩個詞發音完全一樣,但是動詞sack的意思是“搶劫、據為己有”。高盛像海盜一樣剝削那些受害者,搶劫它的客戶。是選擇交易所還是選擇生命?

次日,高盛銀行大張旗鼓地將位於曼哈頓的玻璃幕牆辦公大樓投入使用,這招來了更多的責備與辱罵。那可是21億美元啊!指控剛剛開始,高盛的新宮殿便成為眾矢之的:盡管坐在火藥桶上,高盛卻依然泰然自若,在全世界麵前展現奢華,無意中表現出對接踵而來的控訴的輕視。

晚宴之後,勞爾德·布萊克費恩乘坐黑色的加長版老爺車回到位於中央公園的公寓。與其說他充滿憂慮,不如說總裁先生更多的是生氣。顯然,他很痛苦。疲倦的雙眼似乎都變小了。他感覺受到了侵犯,至少是被鄙視了。他變得更加多疑。

美國第44任總統巴拉克·奧巴馬自2009年1月20日上任以來,就強調華爾街在挽救美國免於經濟崩潰中的重要性。但是,政府與高盛之間的興趣正逐漸降低。發生什麼事情了?什麼時候關係開始惡化的?敵意是什麼時候萌生的?猜疑又是如何慢慢形成的?

在民主黨候選人的競選運動中,高盛是在競選資金方麵貢獻最大的企業。作為民主黨人士,布萊克費恩很早就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奧巴馬。在經濟和金融問題方麵,奧巴馬的共和黨對手約翰·麥凱恩似乎被遠遠拋在了後麵。奧巴馬在大選中對華爾街金融家的攻擊,似乎隻是虛張聲勢而已。

2008年9月14日和15日是決定命運的兩天。財政部和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任由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提交了資產負債表,卻沒有為其提供救助。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這一事件如同火星兒一般引燃了彈藥,此時距離奧巴馬的總統大選隻有6周。然而,奧巴馬堅持繼續關注政府與銀行家—摩根大通總裁吉米·戴蒙、瑞士銀行美國區董事長羅伯特·沃爾夫—之間的談判進展。勞爾德·布萊克費恩則被撇在一邊:奧巴馬的親信認為他與自己的良師,即布什總統的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過於親近。布萊克費恩從2006年起接替保爾森成為高盛總裁。不過,高盛的另一位元老羅伯特·魯賓及其子傑米,則成了2008年11月4日總統選舉之後成立的過渡小組的成員。魯賓在1995~1999年間曾出任比爾·克林頓總統的財政部部長。那段時間,高盛銀行與白宮之間的主導方針和特惠路線早就是公開的秘密。

2009年1月20日,布什總統的那一頁正式成為曆史。在新總統上任的最初幾個月裏,高盛總裁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新上任的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選中了馬克·帕特森出任財政部辦公廳主任,帕特森是一名投機律師,也是一名前高盛高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蓋特納的繼任者則是威廉·杜德利,他擁有21年的高盛工作經曆。

新的民主黨團隊與卸任的共和黨政府在對外政策方麵沒什麼分別,在經濟方麵,連貫性依然是準則。奧巴馬從華爾街和克林頓政府中為自己招募了金融事務方麵的成員。除了創立一個新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讓各大銀行有點兒不舒服之外,其他方麵大都感覺氣氛和諧。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與華爾街名流的會晤比政黨議員還要頻繁。與前任一樣,新政府認為“國有化”這個詞是禁忌,金融穩定是增長的代名詞,國家必須盡可能少地幹預……《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邁克爾·劉易斯指出:“這個世界有25年是與高盛一起度過的。人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高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