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後期,隨著世界進入後工業經濟時代,圍繞著政府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政府再造”運動率先從發達國家興起,繼而擴展到全世界。政府再造的目的是以提高政府效率為核心,建設與“後工業時代”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製和機製,建設廉潔高效政府。隨著“政府再造”的推進,預算績效評價作為公共政策分析和評估的重要工具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什麼是預算績效評價,它與績效預算、預算績效管理是何關係?為什麼我國要開展預算績效評價?怎樣評價?這些是本章需要回答的。
第一節公共支出績效評價的概念、意義及分類
一、公共支出績效與預算績效管理
(一)預算績效
預算績效(budget performance)也稱為公共支出績效,簡稱績效,指政府的公共支出與獲得的有效公共服務之間的對比關係式(6-1)。預算績效是從效率的一般公式演化而來的,其公式為:預算績效(或財政效率)Ef=有效公共服務Su公共支出F(6-1)式(6-1)告訴我們:
(1)績效指向結果,即有效公共服務。以結果來證明公共政策及其資金投入是否有效,是預算績效評價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再造的核心內容。
(2)績效是相對於預算撥款而言的。沒有公共資金撥款,就無所謂績效。
(3)績效通過評價而獲得。績效並非自然界的物質概念,而是管理概念,這與學習成績需要通過考試來評價,利潤需要通過會計核算來確定一樣,沒有評價就無所謂績效。
(二)預算績效管理
預算績效管理也稱為績效預算,指以績效指標和事業成本為核心,以績效目標、績效撥款和績效評價為基本環節而建立的政府理財模式。圖6.1表明,預算績效管理是一個從績效目標開始,經過績效撥款(預算)、績效評價等環節,又回到績效目標上的循環模式。其中,績效指標和事業成本是預算績效管理的核心,績效評價是基礎。
通過績效評價,從花錢與效果的匹配上發現管理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為預算編製提供依據。同時,它也是現製度與新製度的節點。
(三)預算績效評價
預算績效評價也稱為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指政府和財政部門根據財政效率原則,借助於績效指標,按一定程序和標準,對公共支出的績效做出的客觀、公正的評議和估價的製度。
1.績效評價的對象是公共資金
這就是說,使用公共資金者都應當接受績效評價。由於公共資金運動存在著兩種形態:占有形態(如國有企業)和消耗形態(如行政事業單位),因而預算績效評價既包括對行政事業單位支出績效,也包括對國有企業資金績效的評價。
在這裏,我們需要介紹,當前我國有兩個績效評價係統:
(1)對政府績效的評價係統,這是由國家監察部為主,聯合中央紀律監察委員會、國家統計局、人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等建立的,重點是評價市縣基層政府績效。這是根據2008年中共中央在《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幹部考核體係,把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耕地保護、環境治理、和諧穩定作為考核地方特別是縣市領導班子的績效的重要內容”(蘭州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價中心:《中國政府績效管理年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95頁。)的要求進行的。其績效指標體係包括GDP增長、人均收入增長、治安、教育、衛生、交通、環境治理等100多項。
(2)由財政部主持的預算績效評價。其對象是預算資金。這一評價納入了國務院工作。因此,兩種評價雖然有許多共性,但仍然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這裏,我們重點是介紹預算績效評價。
2.績效評價是對公共支出效果的評議和估價
在這裏,“評議”指基於公共價值標準的評論,“估價”指價值估定。為此,預算績效評價是圍繞著“政府花的錢是否值得”展開的。
3.績效評價的主體是政府和財政部門
這就是說,預算績效評價是以政府的名義進行的。它建立在公共委托代理基礎上,即政府和財政部門是公共資金的委托人,因而是績效評價人;而用款部門、單位是受托人,是被評價對象。政府績效評價的目的是要弄清預算支出“買”到了什麼、是否值得等問題。其中,財政既是政府理財部門,又是預算資金的管理者,有責任向人大和政府報告預算資金的績效,因而處於績效評價組織者的地位。
4.績效評價必須按既定的原則和程序進行
首先,預算績效評價以財政效率為依據,財政效率指公共支出的效率,它是既區別於行政效率,又區別於經濟效率的效率標準;其次,就像會計核算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標準一樣,績效評價也應按科學的程序和標準辦事,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和公信力。其中,績效指標是核心。
(四)有效公共服務
有效公共服務也稱為“辦實事”或業績、成績等,指政府向社會提供的符合部門職能,且人民需要的公共服務。有效公共服務是重要的績效概念。在過去,我們主要研究政府提供了哪些服務,然而,事實上政府提供的服務有的是有效的,有的為官僚機構相互衝突而抵消,因而對人民來說是無效的。有效公共服務概念的產生,將公共服務分成了有效服務與無效服務兩類。績效評價隻是將有效服務部分計入業績。具體地說,有效公共服務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這類服務是人民,而不是官僚機構所需要的,並能夠為人民所體會或理解的。一般地說,有效公共服務可分為正向服務和反向服務兩類。正向服務指人民能夠直接獲得或感受到的服務,如教育、醫療等,人民可能通過直接獲得這類服務,而感受到政府服務的改善;反向服務指雖然人民並不能直接感受到,但它確實存在。
(2)它必須在職能部門的服務範圍內,是由職能部門提供的,具有可及性和匹配性。績效是相對結果而言的。某市在評價健康城區支出的績效時,將平均壽命作為重要指標,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人的壽命延長有很多原因,其中主要是營養改善和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的原因。而政府開展健康城區活動,如組織離退休人員參加文體娛樂活動等,雖然對延長人的壽命有一定作用,但這畢竟是次要原因,而且隻是惠及離退休人員。以此指標來評價政府開展健康城區活動的業績,既違背了部門服務的可及性原則,也不符合公共資金與效果的匹配性原則,不能服人。
(3)能夠通過指標來反映這一服務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或環境變化。
(五)相關名詞辨析
1.評價與考核
評價與考核都屬於監督範疇,但兩者有區別:
(1)含義不同。考核指上級對下級就布置的工作進行考察和核查,目的是弄清做了沒有,做得怎樣,因而屬於過程管理。而評價是按某一既定目標或標準,對結果進行的評議和估價,屬於結果管理。
(2)方法不同,評價的對象是結果,而考核的對象是過程。
(3)背景不同,考核基於領導與被領導關係,而評價基於委托代理關係。
2.過程與結果
過程與結果都屬於與時間相關的動態概念。邏輯分析法告訴我們,事物運動過程可分為投入、過程、產出、結果和影響等五個階段。以高速公路為例,投入指資金、人力和土地等資源的投入,最基本的是資金投入;過程指建設過程;產出指建成的高速公路,也包括諸如單位成本、質量等;結果也稱為效果,指人們對產出物的利用而獲得的後果。因此,從產出到結果有一個時間過程,在這裏指以車流量為主的效果指標。影響也稱為政績,指事物運動結果給人們帶來的觀念變化。在這裏指它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從甲地到乙地在觀念上變近了。從理論上說,事物運動的結果是可以量化測定的,而影響難以量化。
按不同的產出標準,我們可分為投入產出評價、績效評價和政績評價等三類。其中,投入產出評價主要應用於企業管理和工程建設,績效評價主要應用於公共支出管理,而政績評價主要應用於政府評價。可見,不同的目的,人們選擇不同的評價方式。
二、績效評價的意義和目的
(一)人們為什麼重視績效?
績效源於效率一詞。提高效率是20世紀初西方“公共管理科學化運動”的目標。當時,針對政府的嚴重官僚主義、浪費和腐敗等三大難題,美國發起了進步主義運動。在進步主義者看來,官僚主義、浪費和腐敗隻是外部表現,而核心是政府無效率。為此,他們形成了“效率政府就是好政府,沒有效率的政府就是不好政府”的共識。圍繞著效率,進步主義黨人的目標是建設專業化的,有效率的“文官政府”,並從職能到機構、人事和行政、預算等製度做了係列改革,建成了管理型政府。
但是,事實上政府效率包括有兩個方麵,一是政府作為一個組織,在內部管理上的效率,即行政效率;二是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上的效率,即績效或財政效率。由於績效決定了政府存的公信力,而官僚主義、浪費和腐敗等三大難題也起因於績效低或無績效,因而“效率政府”建設應當將績效放在首位,帶動行政效率。這也是企業的基本做法。但是,由於與企業相比,政府是非營利性的壟斷組織,既無生存壓力,也無競爭壓力,因而這兩個效率是分離的。在公共管理科學化的第一階段,政府改革選擇了行政效率,這就排斥了績效,因而雖然進行了係列改革,卻並未解決官僚主義等三大難題,到20世紀的後期,“三大難題”已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產生了政府危機。於是,西方國家在反思的基地上,開展了第二次公共管理科學化:“政府再造”運動。對於政府再造,用美國克林頓政府的報告來說,就是要建設一個《從繁文縟節到結果:建設一個工作更有成效、花錢更少的政府》(簡稱“弋爾報告”)(該報告的英文名稱為:From Red Tape to results: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 Costs Less.)。而“工作更有成效、花錢更少”也正是績效。此外,該報告列舉了聯邦政府管理中的官僚主義、浪費、腐敗等問題,提出了四項原則和384項改革建議。包括:
① 刪減法規,簡化程序;
② 顧客至上,民眾優先;
③ 授權員工,追求效果;
④ 提高效能,降低成本。
這一曆史表明,績效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原則,也是世界經過八十年探索而形成的公共治理經驗。目前,我國的政府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要使改革有成效,不重蹈曆史錯誤,我們就必須緊緊地把握住績效這一目標。
“績效”一詞最早是1949年由美國胡佛委員會提出的。按當時總統預算辦公室的解釋:“績效預算是這樣的預算,它闡述請求撥款是為了達到什麼目標,為實現這些目標而擬定的計劃需要花多少錢,以及用哪些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其在實施每項計劃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完成工作的情況。”第一屆胡佛委員會報告還指出:“績效預算是基於政府職能(functions)、業務(activities)與項目(projects)所編的預算。”但因種種原因,它並未在美國真正實施。
預算績效評價產生於1970年代後期,這與世界逐步進入後工業經濟時代,傳統工業經濟時代以“過程管理+保密原則”為特征的公共管理模式已不適應,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官僚主義、浪費和腐敗等三大難題有關。預算績效評價首次應用於公共管理,是1980年代英國政府的“雷納評估”。它借助於績效指標,對公共部門的支出績效進行了評估和打分,並揭露出公共管理上存在的官僚主義、浪費等熟視無睹的現象,引起了政壇轟動。此後,各國紛紛引進了績效評價。1993年美國出台《政府績效與評價法案》,開展了對聯邦支出的績效評價。目前,全球至少有100多個國家正在開展績效評價,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新加坡、菲律賓等,甚至在戰火中的阿富汗政府也開展了績效評價。據世界銀行《預算實踐和流程數據庫》2003年數據顯示:在OECD國家中,67%的國家,有關政府部門或部門負責人正式承擔著設定績效目標的職責;在接近一半的國家,績效成果信息被用於政府機構和部門內部設定項目優先順序和分配資源(沈春麗,《績效預算》,論文中國網www.lwcn.cn/ Lunwen/ caiwu/2007-12-18。)。
在我國,從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係”(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新華網。),到溫家寶總理“推行行政問責製度和政府績效管理製度”(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網。),以及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績效評價,可見,財政績效是我國政府改革的重點。
我們知道,某人能吸引眾人眼球,必有勝於常人之處。績效評價為何能吸引如此多國家政要的眼球呢?對此,有人說它能消除腐敗,有人說它能節約開支。筆者以為,在此背後必有更深刻的東西:預算績效所包含的公共管理的科學理念和方法,才是其魅力之所在。科學管理也是解決官僚主義等三大難題的根本路徑。
(二)我國預算績效評價的目的
我國實施預算績效評價的目的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引進管理科學化的理念和方法;改善財政管理,實現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效率。
1.實踐科學發展觀,引進公共管理科學化的理念和方法
績效評價是實踐科學發展觀,改造傳統管理,實現公共管理科學化的手段。
(1)預算績效評價是實現公共管理科學化的必然路徑。科學和民主是永恒的追求。為了科學,人們可以舍去名譽地位,甚至財產和生命。科學和民主也是政府改革的目標。科學能指明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因而能吸引人。因此,追求科學就是追求真理。
(2)科學指一切自然界、人類社會的,人們能理解並借助於一定方法測量或驗證的知識體係,包括科學理論和方法論。這就告訴我們:第一,科學是知識體係,而不隻是個別結論。第二,科學具有可理解性和可驗證性的特點。可理解性有時也稱為邏輯性,指科學理論或原理是人們可以借助於現有的知識、知識體係或經驗予以理解或解釋的;可驗證性也稱為實事求是原則,指科學所揭示的原理或現象,在相同的條件下將反複出現,人們可通過反複實驗來獲得同一結果。比如,隻要規則正確,水(H2O)的相對分子質量都是18,而無論誰進行測量。可理解性和可驗證性是科學的基本特點,也是鑒別科學與偽科學的依據。第三,凡符合以上特點的知識體係及方法論都屬於科學範疇。科學不僅指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公共管理的科學化就屬於管理科學。
2.公共管理的三大難題
由於政府屬於上層建築,加上政治等因素的存在,因而探索公共管理科學化的路程是漫長、曲折的。從封建社會到工業經濟社會,政府都將“過程管理+保密原則”視為公共管理的理想模式。的確,在工業經濟社會初期,該模式基本適應了經濟發展和公共事務擴張的要求,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是,隨著1970年代社會逐步進入後工業社會,該模式與經濟發展要求相脫節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突出表現在日益嚴重的官僚主義、浪費和腐敗等“公共管理的三大難題”上。比如,人們稱政府為官僚機構,是因為其運行低效率、無效率。1906年,記者林肯·斯蒂芬斯在《為自治而鬥爭》一書中,先後調查了美國16個大城市、11個州的政治黑幕,揭露了大量的腐敗事件,並提出:“一旦貪汙腐敗以同樣一種形式在各地出現,那麼這種普遍的罪惡一定是有自身原因的非個人的結果,而不是某些壞人道德敗壞的偶然事件。”(〔美〕林肯·斯蒂芬斯:《新聞與揭醜——美國黑幕揭發報道先驅林肯·斯蒂芬斯自述》,展江、萬勝譯,海南出版社,2000,第46—358頁。)美國1970年代的“水門事件”和“洛克希德公司行賄案”(洛克希德公司行賄案指1975年6月,美國參議院承認通過賄賂而向日本等國家政要推銷飛機等產品的案件,涉案的有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西德的施特勞斯總理、荷蘭的朱麗安女王的丈夫伯恩哈德親王、意大利的國防部長,以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西班牙、巴西和菲律賓等國的領導或軍方人士等四十多人。)也同樣震驚世界,人們不免會提出“為何一個公司能拉下如此多的世界政要”的疑問。
早期的三大難題治理的研究是個案式的,對策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屬於製度改良,它們將問題或歸結為個人品質原因,寄希望於政治競爭或“英明領導”,或歸結為執行不力原因,政府雖然在治理三大難題上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按下葫蘆浮起瓢”,收效不大。到1970年代,一些人開始對三大難題作係統地思考,他們提出,三大難題是不合理的“過程管理+保密原則”的公共管理模式造成的:
(1)“過程管理+保密原則”並非公共管理的唯一模式,而是出於政治統治和政府“無謬誤神話”的需要。一是以命令-執行為特征的過程管理模式造成了重疊的政府機構,降低了行政效率;二是過程管理模式基於“英明領導”假定,但這是偽假定。因為,領導並非“聖人”,而是普通人。他們也會犯錯誤。一旦決策失誤,由於過程管理下社會既缺乏糾錯機製,又會在執行中層層放大錯誤決策,這就會造成全麵後果;二是在政府管理上,“保密為一般,公開為特例”原則要求“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形成了少數人信息的壟斷,由於在政府各部門、科室間封鎖的製度,造成了政府內部的信息不對稱。官員會憑借公共權力和信息壟斷,以“公共利益”之名進行權錢交易,腐敗正是這一問題的外在表現。“隔離抑製了聲音,保密衝淡了責任”(Osmani,S.R.(2002),Expanding voice and accountability through the budgetary process,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3(2).),是造成代理人機會主義行為(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的根源。總之,在公共管理上,政府決策失誤有時是難免的,而要維持“神話”就會付出代價,三大難題就是我們付出的代價。因此,“過程管理+保密原則”是造成官僚主義、浪費和腐敗的製度性原因。
(2)預算是製衡三大難題的重要力量,但在信息不對稱下,其作用發揮是有限的。
上述分析表明,三大難題並非“社會癌症”,而是不合理的公共管理製度造成的,是可以救治的。公共管理改革應以信息公開和財政資金效率為核心:一是以政府信息公開替代保密原則;二是充分發揮預算的管理作用,成為“管理政府的工具”;三是建立預算績效評價製度,推動公共管理由過程管理到結果管理轉變,提高公共支出績效。預算績效評價就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
3.預算績效評估
應當說,以上改革是符合科學管理要求的:一是三大難題實質上是公共資金無效率,提高預算效率是治理三大難題的必然要求,而預算績效評價是重要路徑;二是預算績效是促使政府從過程管理到結果管理轉變的關鍵。由於績效基於結果,以結果建立的績效指標是符合科學的可驗證性特點的,並能起到引導各部門科學、有效地管好各項事業,建設高效政府的作用;三是績效和信息公開是預防腐敗的有力措施。基於結果的信息公開符合實事求是原則,也使人民能從結果(即政府服務效果),而不是從過程(即“我做了什麼”)監督政府,它符合我們“不是去更換一屆政府,而是監督它做好工作”的現代公共管理潮流。
(1)預算績效評價也是我國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路徑。科學發展觀內容豐富,可歸納為以人為本、全麵發展和科學管理等三項。通常認為,以人為本是抽象的,空洞的,難以落實的,而績效評價能將其轉化為“辦實事”,並通過績效指標,將政府辦了多少實事、用了多少錢等聯係起來,使以人為本可操作化。因此,績效評價通過對預算投入和有效服務的量化測量來說明績效,既落實了以人為本,又落實了科學管理。在科學發展觀的三項內容中,預算績效評價占了兩項,可見,它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路徑。
(2)績效評價是治理公共管理“三拍”的良藥。績效評價屬於結果管理,由於它引入有效公共服務的概念,且通過績效指標來量化,這就有利於解決傳統管理中因無法量化,而靠“大概”、“或許”、“估計”等判斷事物運動狀態的難題。我國在公共管理上,“三拍現象”(決策拍腦袋、實施拍胸脯,結果拍屁股——走人)普遍存在。雖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它本質上是反科學的。績效評價是治理“三拍”的良藥。
4.實現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提高財政效率
預算是庶政之母。以財政改革推動行政改革是國際趨勢。針對我國在公共資金上長期存在的“三拍”和浪費、低效率問題,2009年財政部提出了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命題。這是我國公共財政建設上的裏程碑。
在實現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上,我們有兩種方式:
(1)將賬算得更細,撥款更精確。
(2)減少對無效服務的撥款,將節省的錢用於有效公共服務上。前者雖然短期有效,但屬於“節錢式”理財,並非解決矛盾,而隻是將矛盾往後推移,因而難以持久。如一條道路本應拓寬到50米,現因節錢而拓寬為25米,但過幾年又擁擠不堪,迫使政府花更多的錢去拓寬。而後者則從根本上改變了財政資金的供給觀念,實現了“該花的錢盡量滿足,不該花的錢一文不給”。可見,在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中,雖然兩者都必要,但我們更應關注後者。而要做到這點,我們就得通過績效評價來鑒別哪些是有效服務撥款,哪些是無效服務撥款,並通過“流程再造”建立起以績效為核心的新型撥款模式。
無論是實踐科學發展觀,還是實現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從預算上說,核心是提高財政效率。而績效評價就是圍繞著財政效率而展開的,是其精髓之所在。
三、預算績效評價的分類
科學分類是科學管理的基礎。2003—2008年,我國沒有對績效評價進行分類,人們將對公共部門的評價統稱為政府績效評價。2009年,國務院為了明確部門分工,將公共部門評價分為政府績效評價和預算(財政)績效評價,並明確了主辦部門。這樣,我國就形成了政府績效評價、預算績效評價和企業績效評價三大類。其中,預算績效評價又分為部門預算績效評價和項目預算(支出)績效評價兩個子類。
(一)按公共資金的性質分類
由於公共資金運動存在著兩種形態:占有形態(如國有企業)和消耗形態(如行政事業單位),因而按公共資金的性質,預算績效評價可以分為對國有企業的績效評價和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
1.對國有企業的績效評價
這是指公共資金(或公共資源)占有形態的績效評價。通常,我們應當從營利性、政策性(公共利益)和資本投入三個角度去建立國有資本績效評價體係。
2.對公共部門的績效評價
行政事業單位是公共資金的主要消耗者,也是政府職能的主要實現者,它們是預算績效評價的重點。
(二)按公共資金的用途分類
因種種原因,我國預算績效評價的分類尚不夠規範,各地叫法不一。按科學分類的要求,我們可將預算績效評價分為兩類。
1.部門預算績效評價
也稱預算綜合評價,指財政部門對用款部門或單位的公共支出績效的評價。前者如對公安部門、教育部門的支出評價,後者如對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的績效評價等。部門績效評價具有綜合性,必須將全部公共資金,包括政府撥款和行政性、事業性收入納入績效評價,綜合考察其績效。
2.項目預算績效評價
也稱專項績效評價,指財政部門對專項支出進行的績效評價。這是以部門預算為基礎的分類。專項指具備獨立核算,能單獨測量支出結果兩個條件的專門預算項目。項目預算不僅指本級政府設定的項目,也包括中央和上級政府以專項轉移支付形式設定的項目。我國有50%—60%的預算資金是采用項目方式管理的。項目預算具體可分為:
① 公共工程項目;
② 政策性支出項目;
③ 資本性投資專項;
④ 其他專項等四類,凡不具備其中之一者就不應列入此項評價,而歸入預算綜合評價。
第二節績效指標建設規則及原則
績效指標是中外績效評價中遇到的難題。這與它的曆史使命——公共管理由傳統方式到科學方式的“跳板”有關,也與公共管理效果的外部性特征有關。自2003年美國頒布《政府績效評價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Act of 1993,GPRA)以來,圍繞著績效指標建設,績效評價從一開始就充滿著科學與“偽科學”鬥爭。
一、績效評價上的科學與“偽科學”鬥爭
績效管理含有科學管理原理,是嚴格基於績效評價規律辦事的。這就是說,績效評價有自身規律,若操作者違背了規則,或想當然地解釋績效評價,則會將嚴肅、科學的績效評價變成毫無意義的“數字遊戲”或“走過場”。績效指標體係和績效評價程序是科學評價的兩個關鍵問題。
但是,績效評價從產生之日起就充滿了科學與偽科學的鬥爭。對此,我們可以參看以下三個案例。案例一:據Wang(2000年)對美國南部五個相鄰的州(阿拉巴馬、佐治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田納西)人口25000—75000人的自治市財政主管的調查,結論為:盡管“績效度量的采集和報告(即績效評價)相當普及,但績效數據並沒有通過任何有意義的方式納入城市的預算過程。傳統預算仍然是最普遍使用的預算方式(57.5%)”。(沈春麗:《績效預算》,論文中國網www.lwcn.cn/ Lunwen/ caiwu/2007-12-18。)績效評價結果用不上是世界性難題。在我國,每年有許多預算績效評價報告不能為政府所采用,而束之高閣,成為一堆廢紙。為何績效評價是“好事”,結果卻用不上呢?據分析,重要原因是他們在績效指標設計上違背了科學規則和“一觀三論”原理,變成了缺乏公信力的“數字遊戲”。
案例二:在美國,雖然1993年建立了《政府績效評價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Results Act)即GPRA,但是由於績效評價是分級政府按逐個項目,逐項政策設計績效指標的,雖然體現了管理精細化要求,但從傳統觀點看太難太煩。於是,小布什政府時期,為把握聯邦政府各部門對上述課題的努力狀況,總統預算辦公室設計了行政管理計分卡,即PART(Program Assessment & Rating Tool)模式。它試圖采用交通信號模式,分成紅、黃、綠三個等級,分別代表“無滿意結果”、“混同”、“順利進行”來及時評價各部門的效果,PART包括三個維度,具體設有諸如“1.1項目的目標是否清楚?1.2項目定位於一個特定的、現實存在的問題、利益和需求嗎?1.3該項目與其他聯邦、州、地方或私人部門的項目相比是多餘的或者是與這些項目重複的嗎?1.4項目設計中是否存在一些影響其效率和效益的缺陷?1.5項目是否具有清晰、有效的目標,以使得資源能夠直接服務於項目目標或者到達項目的預期受益人?”等23個問項,被評價者通過書麵回答以上問項,以及聯邦預算辦的滿意度打分,確定其績效狀態並替代GPRA。 然而,績效指標是描述績效狀態的,而“總結報告”由部門編寫,雖然反映了某些管理實際,但重點是說明“我做了什麼”,而非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