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冒險,你更危險
從不冒險,一味尋求走平坦之路的人不一定就絕對的安全,古話說得好: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所謂安全,不過隻是一個神話,絕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往往認為錢放在銀行是最安全的,事實上,通貨膨脹將嚴重地侵蝕錢的實際價值,讓錢躺在銀行睡大覺,隻會縮水,並不會增值。投資有風險,但也不能因噎廢食。麵對未來多變、不可掌控的環境,不冒險反而是在冒最大的險。
有個人問農夫是不是種了麥子,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棉花了嗎?”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於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麼?”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一個不冒任何風險的人,隻有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做,表麵上看是安全的,沒有損失的,但實際已失去了一切收獲的機會。而冒險去做,就有成功的機會。
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逐步演化和擴大為一場全球金融危機,其破壞力巨大,為此,布什政府作出一個冒巨大風險的決策: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這一行動確實帶有風險”,前任美國總統布什說,“但我們認為這些錢終將得到償還……這一勇敢舉措帶給美國家庭的風險將遠遠小於我們不這麼做的後果——一係列相繼倒下的金融機構以及凍結的信貸市場。”
時至今日,雖然我們還無法明顯看到美國經濟好轉的趨勢,但至少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沒有進一步滑坡。布什說得沒錯,政府此舉的確是一個極大的冒險行為,但是如果不去冒險,將來形勢會更加惡化。所以布什喊出“現在不冒險,未來更危險”的口號,以鼓舞人心。
危難麵前,置之死地方能後生。生命從本質上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是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
翟輝從小熱愛登山運動,他的夢想就是登上珠穆朗瑪峰!有一天他突然後背疼痛,就到醫院照了CT,醫生說是血管瘤,叮囑他不能進行劇烈運動,因為那樣可能造成血管瘤破裂,一旦破裂,下肢便要癱瘓。更糟的是,病情是在不斷發展的,過不了幾年可能也要坐輪椅。
聽了醫生的話,翟輝一下子就蒙了,回到家躺在床上,他突然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去西藏,登珠峰!
翟輝為自己的決定興奮不已,以前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阻止自己去實現夢想,現在,不用顧及什麼了。反正過不了幾年就要坐輪椅了,不冒險嚐試一回,這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了。接下來,他開始製訂詳細的鍛煉計劃,為登山做準備。
兩年後他約了一個山友一塊去西藏,在中國登山基地開始進行高山訓練後開始登珠峰。令人意外的是,這一冒險行為不僅圓了翟輝的夢,而且他一直健康地活著,根本沒有坐輪椅的跡象。
不去行動才是最大的冒險,冒險一搏,總比事後因為不作為而抱憾終身強。很多時候,風險就如一個險灘,渡過了這個險灘,就會風平浪靜,就能體會勝利的喜悅。冒險不是致富的保證,但不冒險絕對與致富無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能成為成功者。
有風險,就一定有機遇
現代成功學認為,所謂危機,顧名思義,就是危險加機會。現在世界的形勢看似亂雲飛渡,其實也充滿各種各樣的機遇,正所謂“福貴險中求”就是這個道理。
約翰·鄧普頓被人稱為“全球投資之父”,是曆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經理,鄧普頓基金集團的創始人。他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
鄧普頓小的時候就從父親那裏領略到了投資的奧秘,那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許多農場被迫倒閉,很多農場主就聚集在萬切斯特鎮的廣場上,通過拍賣來還債。鄧普頓的家就在廣場邊上,從二樓的窗戶可以將廣場內的一切一覽無餘,鄧普頓總是在窗戶旁觀望,每看到拍賣品無人出價時,他就會下樓,用很少的錢將其買下。
數十年之後,鄧普頓的父親再把這些資產出售給商業和住宅開發商,價錢已經比當初購買的時候翻了很多倍。
受此影響,鄧普頓在後來總結了一個讓他受益終身的偉大投資原則——極度悲觀原則,即“在無人出價時進場”。試想,在整個市場裏,隻有你一個人肯出價購買,而賣主又急切地想賣掉,那麼他沒有選擇,你看好的商品將以低的難以想象的價格成交,甚至就跟撿來的差不多。
鄧普頓因此認為,股市裏的情況也是類似,股價的狂瀉往往是因為無人願意出價,而不是意味著這個股票一文不值。而且這樣的故事總是在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所以,在鄧普頓看來,當熊市來臨時,大部分投資者認為自己站在了一條狹窄的小徑上,孤身麵對張牙舞爪、凶猛無比的灰熊。此時鄧普頓卻覺得,熊揮舞手臂撲過來,是為了和他擊掌慶賀。因為他知道,股票又會變得很便宜。